人身難得,趁自己還健康有活力的時候多多增加智慧、看透生命,幫自己找到真實的人生答案。以下為每週牟尼精舍銀河大手印社團成員文章導讀心得分享,也請您看過文章後細細省思,並可參考下列心得,用其他角度切入,學習別人的智慧經驗,共同成長! (心得中有部分為師兄姐引用資料,但將只作分享,不作任何商業用途,以上告知)

 

〈攀緣與渡眾〉,以下為文章網址: http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post/158122103

 

 

下列為成員分享內容:

為人處事,應該要時常觀照自心,因為心態的不同,所衍生出的後果便有迥異;文中舉例「利己」與「利他」,雖然表面上同是在幫助他人解決因果問題,但就會因為動機的純淨與否牽扯上他人的業障,因此需要時時淨化身心,摒除非份之想,培養內心的歡喜與自在,福慧雙修。

 

每個人累世以來身上都背負了大小數不清的因果業障,有的業障大至要人命,小的可能走路都會牽引自撞電線桿......等,總之,過去所造諸惡業,今世就是要概括承受,因果沒有追訴期失效的問題,總有一天會被堵到!幸好透過佛菩薩慈悲作主,債務協商迴向業主菩薩,冥陽兩利從此一筆勾銷。

   可是很多人還是對此半信半疑,甚至嗤之以鼻,說:哪有什麼因果業障?別人不說,光是自家人的態度就知道了,恆信與不信也會M型化?親友當中善男子善女人有的生無大惡,可是却諸事不順,代為請示後也是消極應對,甚至自信人定勝天說:「NO」,如果熱心過頭,說不定公親變事主。各人吃飯各人飽,想渡眾還真的要看對方是否真有意願!

    再說回來,社會上悲惨的事無處不在,若能力允許,渡一人算一人,功德一件,切莫假幫人化解因果,從中獲取回報。如:金錢之實,這就是攀緣,萬不可如此,因為這是造業進行式。

 

以發心論:為人是渡眾,為己是攀緣。以行善論:隨順自然為渡眾,妄想多欲為攀緣。

 

攀緣其實是一體兩面,自己與眾生都會遇到的問題;渡眾是自己觀照自己,審視自己的不足。

    接觸精舍以來,瞭解「因果債,功德還」之方便法,是藉由懺悔、誦經、行善布施、改正自己….等等,到最後的迴向功德,淨除累世業力。

    進一步的我們可將生活周遭乃至於家庭、父母子女、祖先、人際,所遇到的逆境一一圓滿。不但是「修自己,也利益他人」,這也是修行不可或缺的資糧。

    一步一腳印地做好菩薩開示的功課,日積月累,實質效果也慢慢看的到。這時有許多有緣人也想「請示」,但初發心都是「求」或者欠缺「正確的認知」。

如 :「可以請菩薩幫我嗎?小孩工作部分 請菩薩幫忙嗎?生重病可不可以請菩薩讓她好起來嗎?希望能夠順利找到對象等等。」

    我都會跟有緣人說:「你願意念經嗎?」、「願意改變自己嗎?往往得到的回覆是:「無法接受」、「嗯……有空會念」、「我平常做很多善事了,還布施,為什麼要念經?」、「我希望事情能簡單…」

    在我的想法中,佛法是教育,也是種學習。從佛陀的經典和高僧大德的法語之中,學習他們的方法,並努力實踐,從這過程中去體悟。

「心外求法」->「為眾生求」->「心內求法」

1.「心外求法」最容易攀緣而產生問題。「眾生有苦 菩薩有應」這是佛菩薩們的願力,聞聲救苦。但請有緣人也要「適度的求」、「合理的求」,並努力實踐才行,而非無限擴大自己的慾望,透支自己的福報,到處攀緣,哪邊靈驗,就往哪邊跑!

    「福是修來的,不是求來的」對於我們幫助他人,也要拿捏好分寸,慈悲要有智慧才行。(當經驗不足時,我們可以停一停、想一想、看一看、要怎麼幫、該怎麼幫忙,問問同修或師父。)也不要有想要得到好處的念頭(如:名聞利養),這樣才是《金剛經》所云:「不執著」、「不住色布施」才是真功德。

    尚未進精舍社團前,末學也曾犯下攀緣之錯,起因是不忍親戚小孩飽受病苦,心生憐憫,用其他管道來幫忙,後來事情不僅沒處理好,反而公親變事主,承擔到小孩子的因果業力。

事後的探討原因:

其一:親戚本身無意願「因果債,功德還。」

其二:喜歡到處攀緣到處求,用不正確方式達到目的,還招惹到不少外道。所以這不就是《金剛經》云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

末學部分:

其一:沒堅守因果原則。

其二:智慧不足,也不懂得善巧方便和循循善誘,讓有緣人有更大機會能用正確方法解決問題,因而錯失良機。

    只要瞭解它、面對它、接受它、圓滿它,在不過簡單明瞭的方法了。(它:指因果業)讓因果業提早圓滿,影響層次也減到最低,才是冥陽兩利。所以末學如果能提早建立正確觀念,在解說因果部分能多下一份功夫,或許整件事情,就不會衍伸後續問題。

其三:超出自己能力所及或未考量到對方因緣是否具足情況下,過於刻意介入幫忙。雖出自於好意,但往往是攀緣的一種,事後還會造成渡化上的阻礙。「有些事情不要過於刻意,要隨緣。」

2.「為眾生求」是自己吃了不少苦,受了不少磨難後,才瞭解六道輪迴的本質,並衍生出慈悲心和同理心。看到有困厄之人,總希望能給予幫忙協助,常常在流通經書、善書、佛書時,對菩薩求:「人生難得,佛法難聞,善法難遇。請上蒼佛菩薩,能讓更多人拿到善書,得到真實利益。」或者省吃儉用,希望把更多錢拿去放生、布施、救濟貧苦。日復一日,長時間不間斷的信念,久而久之心外所求慾望慢慢減少,反而是為父母、為眾生、為佛法。此時苦難和磨難一點都沒少過,煩惱也沒減輕,但還是堅持信念繼續做下去,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心,在學佛路上,會適時出現善知識,即時點化。

    「要修心性、去煩惱、除習氣」因為煩惱一多百障門開,這就是苦因,只要不善念一起,業力牽引,加上習氣使然,要再造業是非常非常容易。所以在這裡花很多心力抑制磨練心性與習氣。

    能時時省視察覺是最好不過,還必須仰賴善知識幫忙,即時糾正,將不善念慢慢轉化,不然心性修偏了,菩薩也難救。

    因而得知這階段修行,要消業為先,同時修福修慧。才能有福報去享用善緣提攜、菩薩的照顧。

    當然在流通經書佛書過程中,得到不少菩薩暗中協助,其感應甚多。

    如:很順利的流通善書,一些不認識的大德們會主動協助。金錢短缺時,覺得這個月放生、救濟還不夠多,也會突然來一筆小錢,讓我能及時行善。(而這些小錢,都是我心裡預設要布施的金額,數目不多也不少。)

3.「心內求法」是經過上述歷程後,有一天念佛念經之際,心境上的轉化。

遇到苦不覺得苦,煩惱變少了,此時的心境是自在,非常平靜,對佛法產生很大的信願,並安住在修行學佛,這是我最大的收穫。未進入精舍社團前,我也向蔡阿伯提問關於修行,蔡阿伯跟我說:「您好像開智慧了。」

4.「渡眾生」是觀照自己內心,審視自己不足。

    末學自認業力深重,過去沒修好,以至於今世對佛法的認知甚至起步都來的慢,對佛法的體悟比別人差,更何況善緣不足,如何推動佛法,效力也不及精舍師兄姐們。

    唯有「放下」、「學習」才能讓修行路往前走。放下原有築起的高牆(認知、我慢),廣納接受修行建議,藉由社團內相互學習、切磋,並「分享」修行心得,方向才不會走偏,不足的佛學基礎也要慢慢補足。基底打穩了,才能蓋高樓大廈呀!

    所以套一句妙蓮老和尚的法語「來時不足,去時知足。」希望有一天能學以致用,繼續行菩提。

 

攀緣:以自身的分別心,乞求一個自己認為做了有回報的事,其實是「被施」,心仍是虛的。

渡眾:以自身的力量來幫忙需要幫忙的人,實為無相「布施」,自身利眾,心是踏實的。

 

如以利益眾生為初發心,講解因果,勸人向善念佛,最後就會結成善果。

如以利益自己的目的為出發點,如想從中得到金錢、感情、名利等等,結下因果便是他人下次為金錢、感情、名利接近你了。

    如此自己已著迷在先,怎麼還能渡眾呢?應該要先明白自己出發心,免得一錯再錯。

 

以前自己愚昧,心志不定,也有過攀緣,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那裡,一直在渡眾的平衡點。更有人為了私利,有目的的接近而獲利,因為不是單純的愛心,很容易扛到別人的業,有情勝有錢,一位品德修為崇高的人,任何想修行的有緣眾生,都會主動接近,因為磁場相近,而自然地被吸引。

    莫因他人聲色,引發煩惱,堅定佛心,就不會心亂,內修清淨心,外行利益眾生,期待大家啟用,正信,具正念,在生活中運用佛法,把握因緣,為渡眾生永不停歇,日日精進於心靈道場。

 

藉由佛法攀緣,我遇過幾次。

    有朋友知道我在念經,也跟著念經、常找機會跟我「閒聊」佛經的內容,但其實言不及義,也不是真心要討論經文,只是找理由攀緣打發時間、拉著別人一起在自己妄念裡打轉。

    也有同事知道自已主管在念我給的《四合經》,就來跟我要了好幾本,展示在自己辦公桌上,不是拿來修的,是擺給主管看的,要跟主管套交情,告訴主管:「我也跟你一樣在念經喔!」,其實只是利用佛法來攀緣,更加深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。

    也有有在修行的師兄,常帶著目的來攀緣,說自己是淨土來的,度人無數,要特別度化我,但其實師兄連佛經都沒讀得很懂,常說一些錯誤的觀念、甚至會提到《楞嚴經》上佛說「魔」才會說的觀念,讓我每每想到《藥師經》上那段「如是愚人,自行邪見,復令無量俱胝有情,墮大險坑,此諸有情,應於地獄傍生鬼趣,流轉無窮」。用佛法來攀緣,其實完全度不了人,如果自身的修為與正知見不夠,反而造成眾生對佛法的誤解,為自己種下無量的惡道業而不自知,也耽誤了別人修行的寶貴時間,更可能因為這樣讓別人對佛法失去信心而退轉,造下更大的業障。真正的修行人,不會想攀緣,也不需要攀緣去渡眾,有緣眾生,看到自己崇高的修為與德行,自然會想主動親近、學習,這才能真正渡眾。

 

最近對攀緣有較深感觸,幫兒女還業障,希望兒女平安健康守規矩,算不算是為己、為求得乖順的孩子,這也許也是一種攀緣吧!經常問自己,這麼做是為了什麼?到底是為了孩子,還是為了自己不受干擾的一己之私?也許兩個都有。像我這樣總是為自己想的人,要如何能不攀緣,很難,特別是在自己的利益和孩子受苦之間掙扎,如果以自己為優先,是否太自私?要是中途自己新業障又來,我難道總要捨棄自己的嗎?太多經文要念,但我不想自己的人生停在原地,也不願孩子行為偏差,飽受折磨。以孩子為優先是一種攀緣嗎?以自己為優先又是自私嗎?界線在哪裡?連我自問都得不到答案,我又該如何抉擇?這是我未來將要找尋的答案。

 

修行道中,若是所做的ㄧ言ㄧ行都與佛法有關,有利於攝受眾生,這種方式是好的;但是若以攝受眾生為藉口,和眾生喝咖啡聊是非,盡說俗事之無意義的話語,此時我們應避免這種的攀緣。

    渡眾則是隨緣而化,清淨無為。其實渡眾生是ㄧ個緣份,有緣ㄧ定要去做,無緣也不要去攀緣,即是隨緣消舊業,莫更造新殃。

煩惱就是魔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