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有緣遇到牟尼精舍,跟著學佛修行、誦經銷業已經兩年多了,有一些小小的心得想與各位分享。記得當初剛開始修行時,常常纏著蔡師兄和許多前輩師兄師姐問東問西,例如:清淨心是什麼?平靜又是什麼?如如不動是什麼感覺?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是什麼境界?很多不懂、很多疑惑都希望得到解答。但人生中有很多事、很多體悟,都必須要自己去親身經歷才有辦法真正的從中學習、獲得智慧,別人替代不得。

 

《六祖壇經》裡頭的ㄧ則故事提到:五祖弘忍大師認可惠能為禪宗第六代祖師時,把衣缽二物轉授給他,並告訴他:「你已成為第六代祖師,好好地自行善護念,廣度眾生,但你必須趕快離開這裡,恐怕有人要傷害你。」惠能於是辭別五祖往南行去,大約走了兩個月,抵達大庾嶺,後面追來了數百人,想要奪取衣缽。此時惠能把衣缽放在石頭上,隱避在草叢中。不久,惠明最先趕上,當他一把提起衣缽,卻發現衣缽似有千斤重,怎麼提也提不動,他大聲地說:「行者啊!我是為求法而來,不是為奪衣缽而來!」惠能說:「你既然是為求法而來,當屏除心中的外緣,我才為你說法。」過了一會兒,惠能向惠明說:「不思善,也不思惡,如此的當下,哪個是本來面目呢?」此話一出,惠明忽然契悟了,他感激地說:「學佛這麼多年,卻不清楚自己本來的面目,今蒙行者指示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於是禮惠能為師。

 

 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重點,第一:惠能就算已成為第六代祖師,五祖弘忍仍然叮嚀他要「自行善護念、廣度眾生」,由此可知「善護念」是學佛修行最基本、最重要的事,也是端正自己的行為最有效的方法,只有善護念才能改變自己,去除我相、執著煩惱,讓自己不再強求過多的欲望,進而把心放在廣度眾生,讓更多眾生得到幫助、提升智慧;讓身心更加清淨自在;讓所有的生命更加圓滿。

 

 第二:佛的一生講經說法這麼多年,最後告訴弟子說自己並沒有在說法,是怕我們落入了佛法的相,執著在佛法的相就會認為學佛應該有什麼樣的形式、應該有什麼規則、應該是什麼樣子,但這些其實都是自己執著在相裡頭出不去,所以佛告訴我們:「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一切法皆不是法,法就像要過河的船,過了河,船和槳就要丟掉,別抓住了佛法的相,抓住了就是法不能捨,出不去也證不到空性。

 

 第三:學佛修行就是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就像精舍蔡師兄常說:「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業障個人了」的道理是ㄧ樣的,是指一種證悟自性本心的修行境界,只有親身經歷,才能體會箇中滋味。佛法是必須親身體會、身體力行的,真正的證悟必定來自於親身的實踐,而非談玄說妙、光說不練,人生中許多生命的真理和智慧,都是親身實踐後的成果,必須自己去做才能獲得,別人是絕對替代不了的。

 

 第四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所有的一切都在當下,不在過去、不在現在、更不在未來。您所回憶的過去早已回不來,所談論的現在都已成為過去,所想像的未來都變成現在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就像海上的泡泡一樣,當您想伸出手去抓取時,尚未碰觸到就嗶嗶啵啵的消失不見,連摸都摸不到,哪裡還能抓住呢?我們只能擁有當下,沒有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只有認真的做好當下該做的事,不思善、不思惡、恪守本分、盡己所能做好該做的事,過去怎麼樣都已經過去了,未來會如何也不必期待,因為當下所做的事會決定您的未來。因此,當下什麼都不必想,認真精進做好該做的本分、善護念,就不必掛念過去、現在和未來了。

 

 第五:自性自渡,每位眾生皆是未來佛,都有原本清淨自在的真如本性,只是暫時蒙塵罷了。佛也是從人開始修,一樣是ㄧ個自性自度的過來人。真正的明師只是把成佛修行的整個過程告訴我們,但自性需要自度,別人幫您再多,成就也是別人的,不會是自己的。改變,還是得從自己開始,修正自己、幫助眾生,自己的功課自己做,自己造的業要自己承擔,別老是想依靠佛菩薩、依靠師父、依靠前輩師兄師姐,凡事ㄧ步一腳印的踏實走過,才能從中明白永恆的真理,真正獲得身心清淨自在。

 

    修行,是ㄧ個學習修正自己行為的過程,沒有多高深的學問,只有一步一腳印、腳踏實地的去身體力行、修正自己顯露的、內藏的習氣,端正行為、善護念,就可以從中體悟永恆的真理並且獲得真正的清淨自在。

(分享完畢)

 

《論語.學而篇》中說:「曾子曰:『吾日三省吾身;為人謀而不忠乎?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』」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:「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: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?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?師長傳授的功課有沒有認真精進的學習、複習?」曾子的這些格言,曾經是歷代儒家弟子必修之課、必省之事、必踐之行。曾子在此所說的「三省」,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:一是修己,二是對人。對人要誠信,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,不欺人也不欺己;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力,盡心為他人著想,這是為人的基本道德;修己不能只是一時一事,而是要貫穿整個人生,每天都要不忘記修正自己的行為。(引用完畢)

 

 學佛修行也是如此,修行並非一朝一夕的事,也不是只要按時繳交作業就可以悟道成佛。修行是ㄧ件連續不斷的歷練,也是我們來到人間的任務,正所謂「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」,學佛修行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,想幫助更多天下蒼生,就必須讓自己先強大起來。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,我與眾生都是一體的,常作如是觀就能漸漸的去除我相,進而不再執著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當我們都明白這些相只是本身的執著煩惱來綑綁自己的時候,就能學習將這些無用的相放下,體悟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境界。

 

 人生很苦又很短,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煩惱和無奈,細細密密的編織成剪不斷、理還亂、交互纏繞的網束縛著自己,要脫離這張束縛的網並不容易,但也可以很簡單。如果這張網子裡頭每一個纏繞的結都是我們遇到困難產生的煩惱,ㄧ個結一個結去打開,當然要花費很多力氣和時間,人生苦短,哪裡來這麼多時間去打開一個又ㄧ個的結呢?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源頭開始解結,所有結的源頭就是自己的心,善護念自己的心,循序漸進的端正行為、斷惡修善,直至無分別心、善惡不思,這張網裡頭的每一個結自然就不會再對自己造成影響,我們就能如如不動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不被迷惑、不被影響。這張由煩惱與執著交織而成的網就不會再綑綁自己、困擾人生,我們自然就能轉境界,而不是被境界轉。

 

 牟尼精舍蔡師兄說:「嗜慾者深,其天機淺矣,凡事『淡中知滋味』」。人生過得越簡單越好,欲望越少,體悟到的真理越多,若是被層層疊疊的欲望包圍住,對於人生中所經歷的任何考驗或試煉都只會覺得苦,無法從中體會這些考驗要讓我們學習的真諦與成長的方向,好不容易來人間一遭,卻無法從苦中淬煉出智慧,反而在苦海裡頭不斷的沉淪,這是ㄧ件很可惜、本末倒置的事。

 

 別讓自己白來人間一遭,願有多大、力量就有多大,常常問自己,學佛修行的初衷是什麼?在這個過程之中獲得了什麼?遺忘了什麼?一路走來到現在,又體悟了什麼?有沒有能力為眾生做些什麼?或者願不願意、想不想為眾生做些什麼?常常這樣反省自己,就能明白自己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,並且找到更多幫助眾生的方法,提升自己也幫助更多生命提升。

 

 學佛修行是一個永恆的學習過程,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修行不是比賽,不是比誰唸的經多、誰打坐的時間長、誰布施的多,這些都是在相上執著。修行是為了證得空性、端正行為、幫助天下蒼生,讓天下蒼生都能得度。該做的功課ㄧ定要努力精進去做,那是最基本的、幫助自己開智慧的工具,也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做的。我們有很大的福報遇見精舍,明白能修行、能唸經是ㄧ件很有福氣的事,自己有福當然也希望眾生都有這樣的福報,所以才要努力的度眾生學佛,珍惜自己能學佛的機緣努力精進。基本功做好,接下來就要改正自己的行為態度,將每一位眾生都當成佛菩薩一樣禮敬、無分別心。

 

 只要有分別心,所有的善惡都是迷惑顛倒,惡是迷惑顛倒,善也是迷惑顛倒,我們要在這個境界裡頭超越,獲得清淨平等正覺。在順境、善緣(順境是物質環境,富貴稱心如意;善緣是人際關係,遇到的人都是好人)不起貪戀;逆境、惡緣不生瞋恚。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境界裡頭去磨練,當我們能把一切眾生都看成佛菩薩一樣恭敬對待、沒有分別心,我們的修為就越高,智慧也就越成熟圓融,就越容易和佛菩薩感應道交。

 

 修行的路走得越久,就越要告誡自己莫忘初衷,切莫忘卻原本就具備的真如本性。在這條路上走得越久就越要堅持,不偏不倚、勤奮精進,凡事以天下蒼生為己任,把自己當作宇宙中的微塵,用卑下心去學習,稻穗越豐實飽滿,頭便垂的越低,一個人越有智慧,就越有卑下謙恭的胸襟。用慈悲心去對待每一位有緣相遇的眾生;用歡喜心去看待生命中每ㄧ件發生的事。修行就是如此簡單,但越簡單越不容易做到,唯有時時刻刻謹記善護念,才能在人生的風浪裡屹立不搖,在風裡雨裡成為ㄧ位堅強優秀的水手,航向身心清淨的彼岸。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 

713270990.jpg

713270996.jpg

713271008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l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