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:
分享一
三舅在今年除夕夜走完了他人生最後一程,享壽83歲。年輕時的三舅做了頗多事業,賺得盆滿缽滿,卻也花得河落海乾。他人生最後十年,開了一間小麵店,一大把年紀仍每天忙進忙出。但他看起來樂觀如常,每次來看家母,總是西裝筆挺。
家母得悉弟弟往生,傷心不已,哭著告訴我:「每次你的三舅來看我,都貼心地坐在我前面,拉著我無法舉起的手,悄悄的叮囑要多吃點、要看開點,然後就流下了不捨姐姐受苦的眼淚。」
三舅年輕時的叱吒風雲,轉換成年邁後麵店裊裊的蒸氣,這般劇烈的境遇轉換,恰似《金剛經》裡的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亦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的寫照。但人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,而是在於是否能守住本心。即使事業不再輝煌,但三舅仍以自己的勞力老實度日,並未因失敗而沉淪、怨天尤人,而是選擇用雙手維持生活。我想這也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,能夠服膺於無常,就是認命。知道過去的風光不再,認真運用自己的力量過生活,就是知命、再造命。即使人生起落不定,也能順流而行,自在無礙。
去送三舅最後一程,回家後,跟家母說:「三舅的遺容安詳,就像睡著了一般,他已經完成他這輩子的功課,您不用擔心。」家母紅著眼、泛著淚說:「是啊!從此他不用再辛苦的賣麵了。」我彷彿看見三舅,專注地為每位客人煮上最好吃的一碗麵。當我們不再用世俗成敗衡量人的一生,那滿是皺紋的手端來的麵,背後正是自在無礙的體現。
分享二
《阿伯的話-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紀元轉換之時,上天會篩選掉不適合的人,若心性不提升,生存下去會有困難。考核則是考心性的穩定度,是否能放下對世間人事物的執心,是否能常保正念,這樣遇上劫難時,才有較多機會平安度過,或者大事化小。」
在這紀元轉換的時期,上天會篩選掉不適合的人,若心性不提升,生存將會變得困難。這段時間的考核,不僅僅是對我們外在行為的考驗,更是對心性穩定度的考核。我們是否能放下對世間人事物的執念,是否能常保正念,這些都是我們面對劫難時,能否平安度過的重要因素。
這些年來,身邊有許多人離世,讓人不禁感到不捨。每個人來到世間皆有其目的,當目的完成後,或被招回,或進入下一世的輪迴。我們能夠修行的時間其實是短暫的,因此更應該珍惜每一個因緣聚會,放下執念,多幫助他人,努力在有限的人生中尋求圓滿。
佛法教導我們,不執著於世間的名利,學會放下心中的執念,這樣才能在面對各種劫難時保持心性平穩。當我們能夠常保正念,才能夠看淡世間的一切,化大事為小事,順利度過人生的種種挑戰。期許我們在佛法的指引下,勇敢面對生活的考驗,珍惜每一個與他人相處的機會,成就內心的圓滿與平靜。
(分享結束)
最近的天氣忽冷又忽熱,時而細雨綿綿,時而豔陽高照,溫度的變化在提醒世人,又到了換季時節。面對一年四季的變化,我們早已經習以為常,知道這是自然界的現象,時間到了就會出現。
然而,我們能理解「春天後母面」季節氣候的多變,卻為什麼放不下身心變化、害怕生病呢?當身體出現衰老、退化;生病時出現疲倦、虛弱,為何我們會感到焦慮、不安、恐懼,難以接受?其實,所有的衰弱、退化、病痛,乃至人生所有的好壞遭遇,都來自於個人的因緣果報。
修行是「看自己的心」,但是心無形無相,心變來變去,心反覆無常,心要怎麼看?其實很簡單,你現在在擔心,「擔心」就是你的心;你現在在煩惱,「煩惱」就是你的心;你現在在痛苦,「痛苦」就是你的心。乃至於,你看見討厭的人,「討厭」就是你的心;你遇到突發的狀況很緊張,「緊張」就是你的心。從這些心的變化,看看自己在擔心、煩惱、痛苦、討厭、緊張些什麼。
修行沒有什麼大學問,切莫學了佛之後,反而讓自己變得迷糊,在諸多佛學名相裡繞不出來,執著於到底是真心、妄心,是第六意識、末那耶識、還是阿賴耶識?所有的佛學名相都在講「心」,而我們只有一顆心,卻總是想太多,讓自己有了「三心二意」。
《六祖壇經》說:「煩惱即菩提。」勇敢掀開自己的心,看自己的心出了什麼問題,看自己的心產生什麼障礙,看自己的心在逃避什麼,看自己的心在害怕什麼,看自己的心在掩蓋什麼,看自己的心在煩惱什麼,看自己的心如何欺騙自己跟別人。當自己內心所有的「活動」,都能看清楚了,即是佛學上常出現的「明心見性」,亦是《六祖壇經》上說的:「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。」
佛菩薩、高僧大德、聖人,都是「明心見性」、「正常的人」。而修行就是讓我們從不正常,回歸到正常,讓我們也變成「明心見性」、「正常的人」。從這方面向外延伸,能「看得東西」可多了,好比貪、嗔、癡:看自己在貪什麼、看自己在生氣什麼、看自己在無明什麼。一件件仔細看、仔細改,回歸「正常」的速度就會快,亦即精舍常說的「心性提升」。
日昇月落、四季變化都是自然界的現象,生老病死則是人間的自然規律;我們習慣自然界的變化,卻害怕年老、生病、死亡等自然規律的到來。生命有生必有死,「死亡」非常正常,我們卻擔心這正常過程的到來。對比於天災、人禍的無法預測,我們反而害怕能夠預期的生命結束。這也是眾生非常顛倒,而且「不正常」的地方。
修行要明白自己在修什麼,學佛更要清楚自己在學什麼,能夠明白、清楚了,於世間便能無所畏懼,也不容易被人帶偏。因為一切都是「過程」,過程走過了,目的地才能逐漸明朗。如果您正在經歷困難與挑戰,請切記這些都是「過程」。祝福您走過這些過程,也祝願您的生命因為這些過程而越加堅強。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