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身難得,趁自己還健康有活力的時候多多增加智慧、看透生命,幫自己找到真實的人生答案。以下為每週牟尼精舍銀河大手印社團成員靜思語心得分享,也請您看過靜思語後細細省思,並可參考下列心得,用其他角度切入,學習別人的智慧經驗,共同成長!
靜思語:有智慧者,不見人過,但見己非
下列為成員分享內容:
(1)六祖惠能大師有一首無相偈,裡面說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,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。」意思是:如果我們眼睛只一味地看別人,檢點別人、數落別人的話,這是自己犯過,是偏邪不正的行為;如果我們能夠常常檢點自己、照見自己的話,就會獲得轉化,若能夠日日常新,自然就不會有煩惱了。
這讓我想起之前和一位學生家長有一些磨擦,他總是自以為是的想要我們照他的方式去做。
我卻執著她的囂張跋扈,看到她,我心裡的不滿油然而生,所以那陣子日子很難過,現在雖然沒教她的孩子了,但我心想:不看他的缺點,稱讚他,慢慢讓他了解,彼此取的平衡點才是最重要的。如同靜思語說的:有智慧者,不見人過,但見己非。
(2)要做到這句話真難,我上了一門課,要小朋友寫出全班其他人的優點,他們說寫不出來;要他們寫出自己的缺點,他們也說寫不出來。這時我問大家:請問某某某有什麼缺點...,沒想到大家卻一窩蜂回答...。我們的思維總是如此!但,多看別人優點,多看自己缺點,如此才能真正進步。
(3)每次到幼稚園上課時,動不動就會有小朋友告狀,說誰誰誰怎麼了,誰誰誰又不好,如果剛好被告狀的那個小朋友又恰巧人緣差,就會出現集體的排他行為,或者是全部的人一起唾棄他。小朋友就像一張白紙,我們怎麼教他,他就怎麼學習吸收,從扎根教育開始做起,從小幼班就開始教起,教導他們只看別人的優點,包人的缺點,心中有愛,才會人見人愛,教他們口說好話,心想好意,身行好事,讓小朋友知道懂得對一切感恩的孩子最有褔。
(4)過去在我營銷團隊裡,有位在全省開了七家分店的年輕老闆,不認識幾個字却是很會精打細算,所以對員工很苛刻 很會算,心機十足,是個鐵公雞。後來,他加入我的團隊後,沒多久却變的和藹可親,體恤員工,又讓常讓考零分的孩子也考100分了,有人問我 :「如何讓他改變的這麼大?」
在我內心深處常常告訴自己,自己的缺點很多,能力很差,怎能要求別人,但我的老師常告訴我:「當自己要懂得笨,人才就會出現。」所以總是用:讚美、鼓勵、肯定、支持...等來運作團隊,雖沒優點也要找出一個優點,讓對方發揮到淋漓盡致,就看不見缺點了。如此一來,他就會自己就定位變成一個人才了!
(5)曾看過一篇文章,內容大概是說這輩子認識的人都不是平白無故的聚在一起。每日除了擦肩而過的路人,每個人生成長階段總有些特定的人,不管是來續緣或是來討債,這些人的出現或許如幻影,但是帶給你成長。
比如說,與你相處較久的除了家人就是同事或同學,有些磁場較相近就成為好友,有些則是誓不兩立,見到就沒好感,自從自己會觀察後,慢慢發現這些人的出現不是偶然的。
舉例說:有位同事是最高學府碩士又是相貌堂堂且具有人人稱羨的條件,但卻自私自利佔盡人便宜。此時,我曾想我某一世天賦若如此,是否也是如此惹人討厭。又比如另一位南部某國立碩士高材生,躺著做但又升遷快,摸魚打混却又紅到令人眼紅,說實在這就是求職最高境界,每個環節用盡心機,我也曾試想:我某一世要是如此,寧願底下人罵翻來襯托主管的昏庸,這樣奸巧過日能心安嗎?他們兩位真的把我的內心慾望及想要的人生給具體化,這些令人厭惡的習性,人總是有不完美。
(6)孔子曾說:「三人行中必有我師,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內自省。」後學畢竟不是有智慧者,見人優秀當然要學習,見人缺點則警惕自己有沒有犯此過,但轉念間,這些人下班後就如幻影消失了,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,只是在自己心裡投下漣漪讓自己情緒起伏!還是有空多念經多靜坐以保持心裡平靜,身體才會健康。
(7)的確,現在的社會裡大部分是只見他人過,不認自己非的情況,所以貪瞋癡慢疑的毒素也擴散的很快,其實許多時候,他人所犯的過就像一面鏡子般,將自己內心的黑暗面反照出來罷了。
見到他人有過失,不應感到幸災樂禍或事不關己,應藉此反觀,並告誡自己不犯相同的錯誤,調整自我的心性,培植智慧。
(8)昨天帶小朋友到公園玩,朋友的小孩有什麼爭執馬上打我的小孩,或是覇佔玩具不願意分享。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,是要教小朋友保護自己,還是摸摸鼻子走人。其實我發現從小朋友身上真的能看出許多習氣,真的是天生帶來,而且聰慧程度從小可以觀察出來,我想教養是一條很長的路,可以借由別人的例子,不斷修正自己方法,希望能更有智慧教育孩子。
(9)如果眼裡只有別人的過錯,甚至我們不喜歡的事,那無意中我們又犯了貪嗔癡三毒,如遇見自己不喜歡的人、事、物,及厭惡心生起時,當下該改變的就是自己,立馬境隨心轉! 時時把自己的根本照料好,誠實的面對自己有哪些錯誤及是否能慢慢改善?或者絕不再犯!末學的淺見,「根本」亦是自己的心。
(10)其實每個人因累世所引帶來的習性不同、性格不同、觀念意識亦難同。難免在相處之時會有分歧之見,而生摩擦。我想若要真正做到不見人過,但見己非,還真得歷經世事在日常生活與人我之間互動中的磨練,方能真正有所體會而改進自己。
後學也曾有過朋友間情誼的誤解,也因當下的情緒反應出不智的回應而有過缺失和遺憾,因而也深有所感。無論人我之間有何是非曲直,都得先忍下來、否則彼此起了事端爭執,自己也會犯過失!最後雙方心裡都會受創的,事情也不可能會圓滿還會結下惡緣。唯有從客觀的角度以及納入佛法中慈忍悲憫的思惟,調伏自己返觀自照、自我覺察。見人缺失不以為過,更要常觀照自己有無過失才不至於讓自己的善根有所損傷,也才不會與道相違。這樣也才能令自己在學佛修行與處世當中一步步的增長慈悲與智慧。
往後在修行路上人生旅途中,善緣或許能多結一些,心或許也能多放下一些,人生道路或許也能好走一些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