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身難得,趁自己還健康有活力的時候多多增加智慧、看透生命,幫自己找到真實的人生答案。以下為每週牟尼精舍銀河大手印社團成員《金剛經說什麼》導讀心得分享,也請您看過文章後細細省思,並可參考下列心得,用其他角度切入,學習別人的智慧經驗,共同成長! (心得中有部分為師兄姐引用資料,但將只作分享,不作任何商業用途,以上告知)
《金剛經說什麼》免費索書:http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post/213920278
第一品、法會因由分
1.佛這樣說、那個時侯、舍衛國的講堂
http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post/219136489
2.千二百五十人、世間與大千世界、吃飯穿衣、乞士生活威儀
http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post/219162147
(1)還記得好幾年前,第一次唸《金剛經》時,就像是趕鴨子上架,只是為了償還業力而唸,對於裏面一再重覆的文字,實在搞不懂佛陀到底想表達什麼?坊間翻譯《金剛經》的書並不多見,卻有幸讓我找到國學大師「南懷瑾」的《金剛經說什麼》,才對《金剛經》裡佛陀想傳達的境界有了初步認識。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,經過這麼多年,人生中經歷了許多事,心態早已不同,再細細品味此書內容,真是別有一番體悟在心頭!舉凡世界上,其他宗教教主都是高高在上、唯我獨尊。唯有釋迦牟尼佛最貼近我們凡人,他能跟弟子們一起吃飯、一起睡覺、一起修行;真羨慕正法時期,跟在佛陀身邊的弟子們,他們能夠親聞佛陀說法!跟末法時期的我們相比,邪師之說如恆河沙,真是天與地之差別!唉!只怨自己業障重,不見如來金色身!佛陀的正法時期已不復見,還好今生我們還有阿伯可依循,真的要鞭策自己:「今生不將此身渡,更待何時渡今生?」
(2)感恩精舍師姐幫我們整理好《金剛經》的翻譯文,以前念經的時候,只能從文言文中,稍微揣測一下內容在說什麼?但都只能大略的知道意思,透過《金剛經說甚麼》以及師姐的直譯文,才知道裏頭有些特殊名詞是什麼意思。
比如「祇樹給孤獨園」原來是一個花園的名稱。因是由祇陀太子捐獻的花園,且太子常幫助孤獨的人因此又稱「給孤獨園」。「須菩提」則是一位德高年長的佛陀弟子的名字;世尊則是弟子對佛陀的尊稱,是世人所尊敬的人;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則是梵語「無上正等正覺」的諧音,意思是無上最高的智慧。懂了這些名詞之後,《金剛經》的第一、二品便覺得更淺顯易懂,讀起經來也更能體會當時佛陀的智慧與用心,很期待閱讀後面的翻譯本。
(3)在剛開始接觸佛經時就有緣翻過這本書,原因是因《金剛經》對初入門的人來說晦澀難懂,甚至讀著、讀著,會一邊讀、一邊想:「 好像在繞口令啊 !」以前最恨「不求甚解」的讀書態度,但讀佛經的經驗卻恰恰相反。原來經文真的能越讀越發揮無形的影響力!有時讀誦經文時心裡覺得很歡喜、有時又覺得熱淚盈眶,後來才知道:「原來讀經啟發的是自己的自性!」而有些道理在重複的複誦中會越來越清晰,果真是不能夠用言語來貼切形容的。第一品在解釋佛陀弘法時的時間、地點和情境,經南師的講解之下,已然是在給讀者「破相」了。在古印度時代,對於時間觀念並不精確,《金剛經》教人不必執著在相對的時間。(想起過去我讀《地藏經》的時候總愛瞎問:幾大劫、幾小劫、阿僧祇劫,到底怎麼換算?) 一切唯心造!不必執著在「文字相」上計較不停,而這個觀點實則貫穿全經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 !」
(4)《金剛經》所記載的佛,如同我們一樣,照樣要吃飯、照樣要化緣、照樣光著腳走路、腳底心照樣踩到泥巴。所以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、還是要吃飯、還是要打坐,就是那麼平常。平常就是道,最平凡的時侯是最高的,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。真正仙佛的境界,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。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,也就是出世、聖人之道的完成。希望青年同學千萬記住《金剛經》開頭佛的這個榜樣、這個精神。
文中所提到的這段話末學很有感觸,加上之前師兄所分享的「善護念」--把持好我們的任何念頭,也能使心性驅向「明心見性」。很多人即使他們不是佛教徒,卻也無私的奉獻大愛,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因為他們能「善護念」,也確實達到了沒修行,已在修行上的程度。行、住、坐、臥對照到上述的這句話,佛法教我們要放下,不該執著,好好善待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,從人生的歷練過程裏,平靜的面對一切順境與逆境,「順其自然」真的是一句很好的話。
(5) 有緣在住家土地公廟裡幫忙,重要慶典祭祀法會上,見諸位師兄姐們一邊誦經文一邊輪流敲著「木魚」。對「木魚」一直也沒特別的感覺存在,直覺應該是配合誦經團隊敲奏,增加法會熱鬧的氛圍吧!謝謝師姐的直譯讓我得知:「魚是晝夜瞪著眼睛的,魚睡覺就是停在那裡不動,休息一下就算睡覺了。」所以我們廟裡敲這個「木魚」,是要我們精進!修道要效法魚的精神,晝夜努力不停。《金剛經》記載釋迦牟尼佛收衣缽、洗足、敷座、乞食,都是日常生活。因為日常生活便是「道」,亦即「禪不離生活」之意。第一品是從最平凡處入手,展現了:
1、修行不應和日常生活分開。
2、「般若」智慧就在日常生活中。
3、佛已開悟,卻不著相,也不炫耀神通,食衣住行仍和普通人一模一樣。
佛陀告訴我們先從平凡做人做事開始磨練吧!有一份正當的職業、老老實實做人;安愚守份、規規矩矩做事;不要怨天尤人、安貧樂道;凡事反求諸己,磨練心志、轉變習氣,才有功德的基礎。否則就成了不務正業,活在幻想的虛無縹緲中罷了!修行首在轉變習氣,修習定力是輔助。功德夠了,自己會開智慧。路當然是要自己走,求人不如求己!
(6) 「言教不如身教」再高貴、再卑劣的人,都要洗臉、刷牙、穿衣、吃飯、和睡覺。世尊的一切行、住、坐、臥再簡單不過了,而我們生活中有太多人追求著房子、孩子、錢子。太多的需求如:地位、名利、權勢,永遠也不能滿足,當然煩惱不完,萬念齊飛如何住心?如何降心?
看到第二品世尊說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就能把心安住了,把此心降伏了。原來唯有「心無所住」!任何的煩惱痛苦、任何的名利財富、愛情、親情,經過生、老、病、死,都會不在了,那還執著什麼?人類最可怕的敵人不是野獸、不是劊子手,而是時間!時間過了就回不來了,所以蘇東坡說:「人死秋鴻來信有,事如春夢了無痕」。過了就沒了,時間分秒在走,何需執著?所以世尊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你心安,人就安了,我們都還在學習吧!
(7) 人到世間來,既不是為了吃苦,也不是為了受罪來的,人來到世間最大的目的,是為了追求幸福和快樂,如何才能獲得呢?有四點看法:
一、平時要自得其樂。
二、待人要為善最樂。
三、生活要知足常樂。
四、修行要涅槃自樂。
樂是和諧、規則、適意。如何在人生道上,尋求自己快樂的「安住點」很重要,不管是樂土、樂育、樂業、樂群、樂天,只要能樂此不疲為社會服務,自然能樂事勸功,讓大家肯定。
(8)佛經上的佛同我們一樣,照樣要吃飯、照樣要上班(化緣)。回來要洗腳、飯後仍要打坐,就是那麼平常。點明了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,真正仙佛的境界,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。說明「生活即是修行」,思考如何將修行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?透過能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生活,修正自己的身行、口行、意行。
首先「身行」:觀察自身身體各種動作,不管正在做什麼,都能專注當下自己的動作或過程。例如觀察自己上下班、或購物時乘車、或購物的過程。其次則是「口行」:觀察到我們的嘴巴正在說話,我們必須要對很多人說很多話,應仔細聆聽自己對他人說話的聲音、語調,並且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。在與他人談話時,覺察自己說話速度快或慢?現在說話的聲調是柔和或高亢?在對他人說話時有無妄語、兩舌、惡口?再者,藉由意念的覺察,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,如產生貪心、妄心、傲慢心、瞋恨心、嫉妒心……時,應即時將意念及心態轉換為清淨心、及平等心,如此就能發現每個人所擁有不同的優點,隨喜發心讚嘆他人的成就,進而修正自身說話的語氣與行為。所以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觀察及修正自身的行為、說話語氣內容,安住每一個意念,將不好的意念及習氣轉換成清淨心,把修心與修行融入在日常生活中。
(9)「心」是很難捉摸的,凡夫總是執著於我見、我聞、我嗅、我嚐、我觸……。所有一切圍繞著「我相」,即使在穿衣、吃飯,依然離不開煩惱心、比較心、執著心。《金剛經》一開端,佛陀便為我們示現在一般的平凡作息中,為我們講述了《金剛經》。這說明了修行不一定是要尋訪各地名山古剎,也不是要找尋特殊的名師,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間,從走路、穿衣、吃飯,各種與人事物的接觸之際,鍛鍊我們的身心。「道」在舉手投足,修行就在當下。
(10)人生即是大道場,經文上面所敘述的佛,也同世上的一般人一樣,要吃飯、要喝水、也要除去塵土、洗腳靜坐,做每日要做、並且很平常的事。真正的修行、真正的「道」就藏在日常生活中,經文當中並沒有特别強調:「佛是已得道者、或佛特别偉大」,種種諸如此類的話,倒是給我的啟示是:「佛身為平凡人時,也有七情六慾,也有生理上所必須面對的問題」;若是一般人可能就深陷其中而不知為何了,可是佛卻選擇不陷入其中,反倒把日常生活中的七情六慾及生理需求,當做是人生大道場、當做是頓悟大智慧的契機。同樣身為人身,平凡人所以平凡,是因為選擇隨波逐流;不平凡人所以不平凡,是他選擇了悟所有事物之本質,所以經文的本質要告訴我們的是:「修行的目的並不是要成仙成佛做菩薩,而是要從本質上,努力的做好自己,遇到契機時努力行善悟出真智慧」,若在平常時找出自己的缺點並隨時改正,人没有十全十美,但缺點及不好的習性,總要越少越好。
(11)一個人修道、或者讀書,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。像一個學藝術的人,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,或者畫一張畫,特別有一種心得,就是有它的境界。一個做水泥工的,今天突然放一塊磚頭下去,用水泥一抹,特別平,心裡頭很舒服,原來這樣砌才好,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。所以,「境界包含一切境界」,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,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,有兩分的成就,就有兩分的不同。換句話說,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,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。
(12) 讀《金剛經》第一品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修行在生活的行、住、坐、臥中。
佛也是從人身修成的。《六祖壇經》中的《無相頌》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」。
內修:薫法香。
外修:結善缘。以上 感恩大眾佈施慈悲歡喜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