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  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「無有定法」原來是「因材施教」的意思。我明白事情並非都有標準答案,每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因切入點不同而有差異,這樣的解說讓我明白「無有定法」的涵義。因此人世間才會有很多是非產生,其中也糾葛了累世的業力。我認為,只要是規定就應當遵守,所以讀書時期同學賴皮不交作業,我都很納悶為什麼他不怕老師處罰?為什麼有的人說話不算話也無所謂,不怕種下因果。學佛修行之後才知道,因果需要時機成熟才會討報,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。牟尼精舍蔡師兄曾說:「業障是不分國土的,不管您跑到哪裡,祂一直都在。」

 

 三十二歲時因家人重病而吃素,經由吃素了解因果,不再殘殺眾生斷絕惡因,也抄經將功德迴向給家人。後來雖然未能圓滿,我還是安分守己的吃素與抄經,也感恩父母妹妹的配合。曾問過某位師父,我們家很有誠意抄經吃素還債,為什麼沒有機會挽救家人? 師父說,每個人心性相異,欠債多寡和遇到討債的人不同,結果就會不一樣。像來討債的人,有的債主我們拜託他高抬貴手,他會同意寬限時間;可是有的嗔恨心較重,他可能對我們威脅恐嚇,甚至有所傷害;再來有的債主根本不會聽您講什麼,直接索命……等等,欠人家的本來就該還,所以不能有任何怨懟。

 

 十五年後遇到牟尼精舍,精舍佛菩薩開示與蔡師兄解說,讓我明白不是我們家做的沒效,是欠債的經文數量沒有做足,時機也過了。自此,對於同事朋友們看我吃素誦經的疑惑,我大多可以解釋原由了。然後也有「因材施教」的觀念,只是有的同事朋友們放棄吃素誦經修行,有的還願意跟著我一起誦經,一切隨緣。

 

 只要讓眾生有機會學佛,明白誦經銷業的好處,就沒有一定的說詞。端看對象接受的程度來決定該怎麼解釋可以讓對方明白「因果債,功德還」是可以銷業植福殊勝妙法,進而相信執行。還有,不要什麼事都想追溯過去世的因果而為本世造下的惡業找理由。例如:「過去世曾為夫婦,這世已經各自有家庭,夫或婦却變成這世外遇的對象。」要知道活在當下,現在就是本世,本世的道德倫理就是基本該遵循的,不能因為過去世曾經是夫婦,就可以在這世為所欲為亂了章法,這樣豈不是在這世又造下新的因果,那輪迴何時才能結束呢?又例如:「甲向乙借錢卻沒還,甲不能說查了因果後知道原來某一世乙也欠他,所以這世他跟乙借錢可以不還,是天經地義的事。這樣做就是造下因果,在未來因緣成熟時的某一世又要相遇互相討報,冤冤相報何時了啊!」

 

 想起曾經看過的「猩球崛起第三部」,其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,就是猩猩(凱撒)在被人類(將軍)百般折磨虐待,兒子也被人類殺害。最後凱撒在可以殺死將軍的時候,牠竟然放手選擇離開,將軍驚訝汗顏而自殺。這是讓我非常非常感動的地方,面對加害者的傷害而選擇放下原諒,就像我們面對業主菩薩願意和我們解冤釋結時,就要誠心懺悔祈求原諒,再來就要盡力誦經償還並且約束自己不要再造下新的業障因果,努力廣傳佛法度眾幫助更多人解脫。

(分享完畢)

 

            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,不管是君王將相或是布衣百姓,都必須依照自然法則歷經生老病死,誰也無權豁免。人的一生總有高低起伏、跌宕變幻,身處在高峰時要虛懷若谷、謙沖自牧,不能得意忘形,一但得志不知收斂低調,便是失志的開始;蟄伏在低谷時要臥薪嘗膽、韜光養晦,不能因為身處低潮就一蹶不振,真正的強者都必須經過一連串的磨練與考驗,才能強韌其心志,堅毅剛強、不隨波逐流。

 

  人生的過程,是為了讓我們體認本身的不足進而學習補足,例如:脾氣暴躁的人要學習穩定情緒、隨遇而安;貢高我慢的人要學習謙虛卑下、忍辱負重;慳吝小氣的人要學習慷慨大方、慈悲喜捨。修行,就是要把原本有稜有角的脾氣習性修得圓潤通透,唯有如此,待人處事才能以成熟的智慧為根本,事事才能通達無礙,也不會再重蹈覆轍造下新的因果業障。

 

  修行就像修剪樹木一樣,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磨難修掉雜亂橫生的枝椏,才能留下生命本質的精華,人要試著習慣過苦日子,適應人生中的各種磨難,因為安逸的日子一但過習慣了,若有一天再要您回頭吃苦恐怕比登天還難。但在吃苦的過程中,您會比享福的時候獲得更多,您會在吃苦的時候學會珍惜、學會感恩、學會將心比心、學會慈悲歡喜,這就是在苦難中淬煉出來的智慧;相反的,若是天天在享福、不知人間疾苦,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怠惰、心性越來越沉淪,等到有一天無福可享的時候,生活就會變得無比煎熬痛苦,就像落入無間地獄一樣,無有出期。

 

  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、稍縱即逝,我們不該為了眼前的風花雪月留連忘返、不思精進,把握人生短短的數十寒暑努力修正自己、幫助他人、讓更多眾生得遇佛法,回首來時路時,才不會徒留遺憾懊悔。每個人來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任務,修行,就是幫助我們認清自己,明白來人世間這一遭的目的,明白之後就該精進修持、努力不懈,不必為了眼前短暫的幻境而忘記自己本來的面目,人生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,就連天天在使用的身體也是一樣,都是借我們用的,沒有辦法永遠留下,唯有自性,才是真正永恆不滅的,生命就是如此,這裡生,那裡死;這裡死,那裡生,一切都是夢幻泡影,沒有什麼好執著的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以下分享〈星雲大師說偈〉:

 

  「來時無跡去無蹤,去與來時事一同;何須更問浮生事,只此浮生是夢中。」─唐.鳥窠

  

    這是唐朝鳥巢禪師的一首偈語。「來時無跡去無蹤」,人,生時縱哪裡來?無蹤無跡。死後往哪裡去?也無蹤跡。生來死去都是一樣的無蹤跡。

  

   「去與來時事一同」,過去有位禪師沿門托缽,正巧施主家生了兒子,禪師聽了,站在門口悲傷地流淚,主人很不悅:「我們家添了新生子,大家都一團歡喜,禪師為什麼傷心流淚呢?太不吉利了!」禪師說:「我是在哭你家又多了一個死人。」

  

    一般人的觀念,都以為生乃可喜,死亦可悲,而在悟道的人看來,生就是死,有生必有死,何必到死的時候才悲哀呢?幻夢人生,終歸黃土大地,生與死都是一樣的。

  

    有人在曠野中,被獅子追趕,無處可逃,剛好看到一口枯井,就攀著井中樹藤想躲到井裡求生,爬到半途,看到井底有四條毒蛇咻咻吐舌,頭上又有黑、白兩隻老鼠囓咬他攀附的樹藤,萬一樹藤被咬斷了,不跌死,也會被井底的四條毒蛇咬死,正在萬分驚慌恐懼時,飛來五隻小蜜蜂滴下五滴蜜,蜜剛好滴入他的口中,滿嘴香咧咧的甜蜜滋味,使他忘記了生死邊緣的可怕。

  

    這寓言顯示了人生。人生,被無常的獅子逼到枯井裡,井下是生老病死、地水火風四蛇正在盤踞吞噬,而生命的藤枝又被象徵晝夜的黑白二鼠囓食著,多麼危險啊!五隻蜜蜂比喻五欲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一點點甜頭,就使我們忘記了危險,如此愚昧的人生很不值得。

  

    「何須更問浮生事,只此浮生是夢中」,人生的百態千情都是幻夢,生死也如夢,苦海沉淪無了時,不要醉生夢死,快快求得解脫,才是最最要緊事。(分享完畢)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韶光易逝、人身難得,真的要好好珍惜與把握。別等到無常來了,才後悔浪費太多寶貴的光陰,千金難買早知道,無始劫來每個人業障都很多,人來到這世間就是要還債、修行的,早點開始誦經銷業、學佛修行,就能早點找回人生本來面目,明白世間一切不過是虛幻無實、過眼雲煙罷了。「莫待老來方學道,孤墳多是少年人。」學佛修行越早開始越好,在有限的人生裡多多精進修持、行善布施、廣傳佛法,度自己也度眾生。改變,從自己開始,祝福各位都能身心輕安、清淨自在。南無阿彌陀佛!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 

713270954.jpg

713270942.jpg

713270945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l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