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」

 

一、成佛大道--離相布施

 

  「布施」是六度萬行的總要,也是修行成就的資糧。布施可略分為三:

 

一、財 施:布施生活資源,利益眾生免飢寒苦。

二、法 施:布施生命智慧,利益眾生轉迷為悟。

三、無畏施:布施正向能量,利益眾生無有恐怖。

 

  於外,布施解眾生之苦,與眾生喜樂。

  於內,布施化貪愛之心,去執著之迷。

 

  最圓滿的布施莫過於「離相布施」,不執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世間萬相,心中沒有半絲牽掛--施空、受空、施物空。「完完全全都是出自真誠,實實在在沒有半點妄求」,這就是 菩薩的廣大心量,這就是佛教導大眾的正知正見。布施如是,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亦是,無量諸善亦復如是。

 

二、「福德不可思量」的慈悲與深意

 

  布施是福田種子,成佛根源。布施愈真誠,心量愈寬廣,福報就愈殊勝。

世尊開示「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」,有其無盡慈悲與深意。

 

(一)因果不昧,不執善惡

 

  布施得福:財佈施得財富,法佈施得聰明,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。大心菩薩行布施以修清淨,未曾計較回報。不過對於未發心或初發心的大眾來說,持善布施多少是為了求得福報。雖然「有所求」就「有所障」,不過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所以 世尊苦心勸說行善得福,因為這是接引眾生的第一步。

 

  種惡因,得惡報,苦不堪忍,不勞多言;

  種善因,得善報,雖是美事,尤須謹慎。

 

為什麼?因為「逸豫足以亡身」!受用福報,順心如意,較之身陷逆境,更易迷不自知,而有失足之恨,甚至積久功果旦夕瓦解!

 

  業報有時,流轉無窮,執善執惡,究竟皆苦。六祖嘗言:「不思善,不思惡。」正是啟示大眾:「布施利眾生,善惡自隨緣。心淨莫思量,是為真修行。」

 

(二)著相有漏,離相清淨

 

著相布施,有求可應,報盡有時,或生貪愛,得不償失。

離相布施,不生他念,去執清淨,福慧俱長,不可思量。

 

(三)遇事隨緣,無事掛心

 

  《金剛經》教導「不住於相」的大智慧,「相」就是「世間種種現象」。以福德而言:貪求福德,不好,因為福來福去皆是緣,想要緊抓不放,無異抽刀斷流,只是白忙一場;否認福德,也不好,因為因果分明,行善自然得福,刻意遮眼不看,同樣落於偏執。

 

  世事是相,福德亦是相。真正做到「不住於相」,就是「遇事隨緣,無事掛心」,只管做該做的,走該走的,不明白怎麼走,多讀經、多親近善知識,智慧自然現前,路就不會走偏。

 

  福來了,就安心領受,以惜福之心繼續為眾生造更多的福,如此乾乾淨淨、自自在在,不單福德受用不盡,更能慢慢找回本來的清淨!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 

慈悲心、歡喜心、卑下心.jpg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