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5)靜慧法師問:如果說本來就是染污,我們如何知道污點是可以去掉,我們何不說清淨是對外求得的?

(15)地藏菩薩答:☉表性之淨分,圈中有黑點者表性之染分,淨染各有分,淨染互不能融,淨有覺力能破染,染有迷力能隱淨。倘得外緣為助,覺之則能破染,迷之則能隱淨。就外緣而論,從根本上說,性染無明,亦有輕重分別,染輕者遇事而覺,不待佛法;染重者,遇事增迷,不待五欲!

 

(16)靜慧法師問:怎樣叫做心羅萬象?

(16)地藏菩薩答:心如虛空。所有山河大地,一切一切,盡包其中。

 

 

(17)靜慧法師問:六祖慧能大師云:「煩惱即菩提」。當如何解?

(17)地藏菩薩答:佛與眾生,皆是性體,煩惱菩提,皆是本性也。

 

 

(18)靜慧法師問:唯心無境與觀想為空,是否同義?是否了義之說?

(18)地藏菩薩答:唯心無境,是性德之實相,觀空是修德之一端。了義兩字甚難言也,有比較之了義,有階段之了義,所言空諦之了義,尚有假諦與中諦,如中諦之亦空亦假,非空非假,即空即假,能說非了義乎。

 

 

(19)靜慧法師問:《法華經》上說:「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。」又云: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。」既說常住、又說火宅,不相違乎?

(19)地藏菩薩答:迷者惑亂顛倒,被業牽引受報,如在夢中現種種之象,恐怖苦惱,故曰三界火宅。覺者心明性見,照破諸妄,神通自在,無來無去,故曰常住。

 

 

(20)靜慧法師問:觀世音菩薩以廣大神通救苦救難,而眾生之苦難,悉為前因業力所招感之果,則終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而獲解脫時,其本應遭遇之罪報,是否即從此永遠消除可不復受報?若是則其理何在?

(20)地藏菩薩答:心能造業,心能轉業,萬法唯心,是其佛理,心持觀音聖號,即染淨轉變關頭,持功若深,則能斷業,可得究竟解脫矣。

 

 

(21)靜慧法師問:佛經中謂-本性乃本來清淨,那麼我們的本性,又怎會變成污穢不清,究竟因何緣故?

(21)地藏菩薩答:本性清淨,名曰本覺,但無始而有無明。譬如金質,便是金在礦中而與沙土混合。雖則相混,但金自金,沙土自沙土也,是故金必煉而純,性必修方清淨。人生即修行,修行即證悟,修證合一,方可悟得真實人生。

 

 

(22)靜慧法師問:常聞學佛者言:經書內載,眾生皆有佛性,今為證此說,請開示舉例能證初果者矣。

(22)地藏菩薩答:一切動物,總稱眾生,皆有知覺,此知覺原是性之作用。惟有悟有迷,迷時是眾生,悟時即是佛,故曰,眾生皆有佛性。鸚鵡,死後琢現蓮花,天龍夜叉金翅鳥等,俱作護法,即人類外具佛性之證明也。

 

 

(23)靜慧法師問:眾生皆有佛性,這佛性是從真如涅槃中起惑而來?還是無中生有?

(23)地藏菩薩答:佛性即是真如,無始無終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。

 

 

(24)靜慧法師問: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如何叫做「著魔」?學佛道淺說內中云:每日要誦《本願經》及〈大悲咒〉,即能消滅魔障。道友中每每遇著不順時就退轉,故望菩薩詳細開示除魔之法?

(24)地藏菩薩答:道乃我心,魔亦我心;起妄即魔,心真即道;明理即道,昧理即魔;為順逆所動即魔,不為順逆所動即道;精進即道,退轉即魔;是道是魔皆在於心,不關外來,《本願經》及〈大悲咒〉,固可卻魔也,而六字洪名豈能不卻魔耶?果念到一心不亂,道尚不可名,安得尚有魔在,而除魔之法,要作到一心不亂,本性即能清靜

 

(25)靜慧法師問: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,法身佛能來救度眾生否呢?

(25)地藏菩薩答:法身即遍虛空,何有來去,惟法身無相,所度之眾生,皆是上根上智者,中下者則不可知悟也。諸佛法身乃空理之本,無有生起之相,佛之化身乃有生起之相,隨類應機而行教化。

 

(26)靜慧法師問:成佛的情識,與凡夫死了後的情識,是怎樣的分別呢?

(26)地藏菩薩答:佛性清淨光明,如大圓鏡,名曰究竟光明覺性,凡夫心性煩惑重重,如珠裡灰塵,一團漆黑,名曰:「情識」。生前亦如是,死後亦如是,此其分別也。

 

 

(27)靜慧法師問:眾生皆有佛性,佛性本來是清淨光明,那麼凡夫本是佛嗎?佛是覺悟者,為何起一念無明,受了生死輪迴苦,自己不能解脫呢?請開示之。

(27)地藏菩薩答:佛性與圓滿法身佛,是一是二,解有分限。佛性有「本覺」「不覺」「始覺」「隨分覺」「究竟覺」之不同,然皆混稱曰佛性。圓滿法身,則專指究竟覺性而言。

    佛性未大覺性,本來有無明,雖俱本覺,自是凡夫也。

 

 

(28)靜慧法師問:不執空、不執有,要用中觀,是指世法與出世法兩道合觀,為圓融無礙,隨順眾生成就方便之法否?

(28)地藏菩薩答:修行人,執空與執有,不能強分作世與出世法,乃是包括一切諸法而言,即物說有,離物說空,皆是執著偏見,能解徹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方是圓融無礙之中道。

 

 

(29)靜慧法師問:什麼叫做「坐禪辦道」?請開示!

(29)地藏菩薩答:學禪的人,愈來愈多,連日歐人士也不在少數。但禪道並不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,必須專心致力,將身心全部託付佛理。

    坐禪辦道,須證得諸佛自受用三昧。意思是:將身心盡付於佛法中,便會生無心之坐禪。而亦惟有心如虛空的坐禪,已心方可與佛合而為一。

    人本來就具有佛性。然而若沒有經過修煉,佛性便不會呈現;只有進入坐禪辦道之境,佛才會出現於清淨之中。修行與證悟乃一體之兩目,坐即是佛,心即是佛,人必須時時修煉身心。

    人生應努力,莫待白頭時。世間絕無不勞而獲,坐享其成之事,必須時時刻刻勉勵自己,順應佛道,修煉己心,使心靈與佛性相合,才能生活得自由自在。所謂辦道工夫,就是精通佛道。沒有精進力行,是無法造成的。

     偈:「諸人須下,細審辦道功夫。」人往往稍加努力,便自以為得道開悟。其實人上有人,天外有天,悟者不過千萬分之一。

     若能效法前人的辦道功夫,才能事半功倍。細審並學習前輩的修行辦法,並具更精進深入的磨煉自己。辦道功夫必須日新又新,不斷向前邁進,始可觸證佛之光明。

 

 

(30)靜慧法師問:心淨即佛土淨,隨其心淨即佛土淨,如何名為心淨,其義云何?

(30)地藏菩薩答:粗說云曰:三毒不起是為心淨。深說,念而無念是真心淨。

 

 

(31)靜慧法師問:〈般若心經〉裡有兩句話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「色」是指物質的現象,即沒有實體的空。人所見之萬物實體之所以是空,乃因為萬物只是各種要素的因緣聚會,這些要素若因某種理由分散,則一切皆空。

    所以歸結來說,存在亦即是空。可是,人很難徹悟,不是偏向「空」,就是偏向「色」。偏向「空」成為虛無主義,偏向「色」成為現實主義。其實,不偏不倚才是「真空」,此「真空」並非一無所有,而是:真空不空。

    人偏執於原本即非實體的物質現象,實是自尋煩惱。而硬把自己局限在無常之處,拋棄慾望,亦是煩惱。所以有所謂「中道」,中道即「近道」,亦即信服真理即是「中道」。

(31)地藏菩薩答:人心存在著種種慾望。一旦拘執於塵欲妄念之中,意識和行動便會被其束縛,甚至失去人性。慾望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原動力,但若為慾念所執,就無法明心見性,難以顯現本有的佛性。

    所以徹底斬斷意識行動的根源,使人不生煩惱迷惑,是謂明心見佛性,本心不迷惑妄想,自然得大光明。一切色相皆是有情妄想分別自心的影像,又認妄為真。

  靜慧!及各位大德啊!沒有一切貪執和掛礙,你們在凡塵的生活才能幸福,宛如在光音天的神仙菩薩以喜悅為食。

  記住!蓮花生在被人遺棄的廢物和污泥中,仍然放出悅人的芳香,宛如佛弟子生在愛欲強烈的人群中,而能散發著智慧的光芒。

    今夜就著作到此止,靜慧,靈體歸位。

 

莫迷佛陀山中來

佛陀法身無不住

莫迷佛性由外來

人人佛性心中栽

 

《大願地藏法音開示》-〈心性論〉上http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post/205122619

 

text4180.jpg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