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逢康芮颱風來襲,把握當下誦經,在誦經過程無意間發現,小螞蟻爬到手肘,在戳揉身體時,卻不小心讓牠往生,當下便將小螞蟻的色身放在佛桌前,心想讓牠聽經聞法,真是罪過、罪過。

 

在誦經過程心中仍然慚愧,油然升起懺悔心,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懺者懺其前愆,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,悉皆盡懺永不復起,是名為懺。悔者悔其後過,從今已後,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,今已覺悟,悉皆永斷更不復作,是名為悔,故稱懺悔」。所以,真正的懺悔,真正的消業,就是要提升心性,欠債還債,遠離惡業,不再造惡。動物與我們形體不同,應當尊重生命。

 

在修行階段,每晚ㄧ日三省吾身,倘若習氣使然,則進一步思考,如何讓自己在修道上更加精進,小滴雖微,漸成大器,切勿輕忽小罪。除了誦經培福外,亦要懂得守住福報,不讓福報快速消耗。如《阿伯的話─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人在世間,生活物質上的享受都是耗福,因此要多培福,多行善跟誦經。車子要開得遠,就要常加油,同理,福是修來的,但會耗用,所以要持續修福。想要行事順利,就要常行善跟誦經,補自身福德資糧。」

 

過去重視物質生活,自從學習佛法後,已不再重視,凡事夠用就好,簡單不鋪張浪費,有什麼就是什麼,一切皆隨緣。今生能再遇見佛法,努力消業,心性改變才能得到真正解脫。

 

(分享完畢)

 

在這個競爭激烈、欲望氾濫的時代,許多人把「成功」等同於財富與名利的堆疊,把「幸福」視為享受與擁有的總和。然而,這樣的觀念不僅使人疲於奔命,更在不知不覺中,快速耗盡我們辛苦累積的福報。

 

古人說:「一兩黃金,四兩福」,意思為若要得到一兩黃金,是需要拿四兩的福報才震得住。有緣人說得甚是:「除了誦經培福外,亦要懂得守住福報,不讓福報快速消耗」,人世間所擁有的一切,不論是財富、地位、家庭、健康,乃至一口呼吸、一餐溫飽,皆非偶然,而是過去善行所感召的福德之果。

 

「夠用就好」並不是要人消極地放棄追求,而是一種適可而止、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。從佛法的角度來看,人生在世所擁有的一切,包括金錢、權勢、地位,乃至於家庭、健康,都是前世所累積的福報。這些福報若過度消耗而不補充,來世可能會因此而困苦。因此,「夠用」代表的是節制與智慧,知道什麼是真正需要的,什麼是多餘的;知道什麼是當下享受的福報,知道未來要繼續累積福德。

 

《阿伯的話─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福德耗盡後,做什麼都很辛苦,處處受阻礙。真正聰明的人,就是一邊工作,一邊持善佈施,這樣福德才能永續。」

 

阿伯的這番話,是在提醒我們,福報是會耗盡的,只有不斷修福、培德、行善,才能持續補充福報。這句話表面上看似簡單,卻道出了深刻的因果道理,當人沉溺在豪華的生活、無節制的消費時,其實正在加速揮霍自己前世修來的福報。一旦福報耗盡,人生境遇自然轉變,輕者事事不順,重者禍患連連。

 

「夠用就好」是一種節制,是一種謙卑地接受宇宙法則的態度。我們若能時時知足,不僅能避免業力糾纏,也能更專注於修行、行善、積德,真正為來生種下更深厚的福報基礎。當我們能夠知足節制、簡單生活,內心反而可以更自在、安穩、不受外境動搖,最終才能修得一顆如如不動之清淨心。

 

反觀那些內心永不滿足的人,即便錢賺再多、地位升得再高,心中依然空虛焦躁。這分焦躁就是內心那份「貪」的體現。「貪」是三毒之一,一旦陷溺,猶如無底洞,再多的物質、名聲、地位、權勢,都無法填滿。佛法勸人節制,不是讓我們失去生活的品質,而是希望我們因「戒貪」,而獲得內心真正的清淨。

 

我們今生有幸能接觸佛法,是千生萬世修來的殊勝機緣,我們應該更加珍惜這段佛緣,而非只把佛法當成「求平安」的工具,我們應該將大乘經典的要義,真正落實在生活中,努力改變習氣、消除業障、培養自身的慈悲與智慧。因為學習佛法的最終目的,不是讓我們此生升官發財,而是讓我們看破世間的虛幻,返觀自性,徹底覺悟,達到真正的解脫與永恆的安樂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南無觀世音菩薩。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2025_04_繁-(07)-106.08.27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