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前晚在夢中聽見聲音問:「神和佛,有什麼差別?」我立即答:「心不染著。」然後就醒了。
最近向佛菩薩懺悔時,覺得自己很羞愧,年輕時喜歡看佛學的書,以為有更高深的佛理,現在才了悟,不應追求高深的佛理,應安愚守份,守好最基本的五戒,也就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和十善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因為最基本的功夫最重要。
凡夫的心,總在五欲六塵、人我是非,永遠在沒完沒了、層出不窮的境相上打轉。見到好的,就生起貪愛,執心去追求,想要佔為己有。那該怎麼練習對生活裡的境相,從本來的處處染著,逐漸有意識地次次練習,逐漸淡化為心真正的清淨,連念頭也不起,恆持常保心的無染無著,本來的自在清淨呢?
修行人就應該,保護好自心的清淨,不被五欲六塵染著。於是,開始對治自己的毛病:
1.不殺生:生活中學習護生,招一堆螞蟻來了,那是自己的錯,吃東西留下味道,先敲敲敲,讓螞蟻離開,再做好清潔,將味道去除。遇見蟑螂,就先用垃圾桶蓋住,再掃到畚箕上,拿去外面放了。遇到蚊子,用圓盒蓋住後,厚紙板封口,帶去外面放了。如此,不殺生,護生,就做好了。
2.不偷盜:不告而取,是為偷盜。注意不是自己花錢買的,都是屬於他人的財物,不是自己的,就不要去拿。守戒能很好的保護自己,那些因偷盜衍生的貧窮苦報,就與你無關。
3.不邪淫:邪淫的後患,無窮又無盡……。得性病,耗損大量福報,家庭破碎、妻離子散、敗壞名聲,墮胎殺生又生新債,敗腎早衰,看起來晦暗蒼老,老了身體多病,都是腎精過度消耗的結果。不要讓自己變得這麼慘,就應立即止損,徹底斷邪淫。
改正惡習的過程,就是有意識地去淡化它。自己多去思惟,一次次去真正看清楚,惡習會帶給自身的禍患。逐漸降伏自己的心,並不再構成行為,次數就會逐漸減少,真正改過。
為什麼有的人長得猥瑣、晦暗,臉上或身體的暇疵很多,不討喜,還令人反感?要相信,自己一切的念頭、思想、行為,次次都會在心識、身體上留下証據!唯有不斷修正自己的心與行為,讓從今往後的每天,都朝正向發展。
在生活中開始練習心不染著吧!立志恢復本來光燦燦的自己。
(分享完畢)
《阿伯的話—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神,是有德之鬼,還在六道中,尚需提升心性;佛,是已證悟之人;人,是未證悟之佛。無論是否上天有安排任務,都要努力修行;有安排任務,更要努力修行和渡眾,若不小心墮入外道,一樣會完蛋。」
佛,超越輪迴,把輪迴的根都熄滅了。神,還在輪迴當中,仍是六道輪迴當中的一員。世人供奉神明祈求健康平安、事業順利等等,正法聖神在權限內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方便,但是由於層級不同、權限不同,可以處理的事情也不同。而且,神明永遠都不能讓我們解脫,沒辦法消滅我們內心當中的貪嗔癡,因為神明祂自己也還沒有消滅貪嗔癡。也就是有緣人說的:「神和佛的不同在於,心不染著。」
喜歡向神明祈求,有很大的風險,因為外道系統會利用「造神」手法來欺騙大眾。如果寺院宮廟的主事者心性偏掉,不論是貢高我慢或貪嗔癡,都會引來外道邪靈的入侵,大部分的外道是突顯「人」,或是造「神」運動,而正法則是事事都依照佛經,依法不依人。
淨空法師教導開示:「佛陀教我們守五戒、行十善,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,在果德上不相同,受戒跟行善不一樣。五戒是不殺生,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十善裡面也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……,看起好像都一樣。但是他的果報不相同。
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誨,自己發願,發誓願要學佛。十善你沒有發這種心。果報呢,十善是希求福報,五戒不是福報,五戒求的是清淨心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形式上是一樣的,目的、方向迥然不同。一個是希求福報,一個是希求定慧。」(引用結束)
雖然守五戒是希求定慧,但守好五戒的果報還是非常殊勝,不殺生得健康長壽的果報;不偷盜得富貴的福報,只要正當職業、努力工作,自然擁有錢財;不淫欲,相貌端正莊嚴;不妄語的果報是威信,說話讓別人相信與尊重,而且言詞美妙、音聲宏亮;不飲酒的果報是智慧,使頭腦保持清楚,保持冷靜。因果不虛,守好五戒可感得五種殊勝的果報。五戒十善是做人的根本,也是修學最基本的功夫,不要輕忽最基本的功夫,如果五戒十善的基本功都做不好,果報就是墮入地獄、失人身。
行十善,「身」善業:護生、布施、戒淫,如有緣人所述,守戒能很好的保護自己,免於造惡業。「口」善業:以誠實與離妄言;以柔軟語離惡口;以調和語離兩舌;以質直語離綺語。不妄語,能說能行,言出必行,才是誠信負責。不惡口,如果因為自己的見解比對方正確,或自以為有理,就理直氣壯,隨意批評人,這也是惡口。不兩舌,時刻圓融善解別人的過失,隱惡揚善,調和團體維持清淨祥和的氣氛。不綺語,平日是否經常隨口說些好聽的話來討人歡心,可是內心並不真誠?我們很容易造口業而流失福報,不可不慎。
「意」三善法包括──以不淨觀離貪欲;以慈悲觀離瞋念;以因緣觀離愚癡。摘錄證嚴法師開示:「世間大部分人都想要吃好的、穿好的、用好的。為了這個污臭不淨的身軀,不知造了多少惡業。學佛要看淡名利、地位,修行是為了眾生,一切勞動都是為了眾生;心中常存此念,就不會產生貪欲。人時常因為瞋怒而亂了行為,一發脾氣就六親不認,損人又害己。佛陀,教導我們慈悲的心念和忍耐的功夫,面對逆境亦能忍耐,不現怒容、不出惡言,並且憐憫那些造作惡業的人,而不生瞋怒之心。迷於因緣,則隨著業力流轉於六道之間;覺察因緣,則能放下執著,解脫煩惱纏縛;把握因緣──珍惜並善加運用修學佛法與救度眾生的因緣,就是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。」(引用結束)
修行要像有緣人一樣,契入唸經修行後,努力提升自己,要求自己改正習性。唸經不只是要了結因果,而是要解決根本的心性問題,避免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。祝福大家,把最基本的功夫做好,保護好自心的清淨,向佛菩薩看齊,不再被五欲六塵染著。共勉之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。南無阿彌陀佛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