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《阿伯的話─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有魔性的人容易胡思亂想,並且有習慣性的去揣測別人的想法,進而誤解他人,其實都是自己的魔性干擾所致,一種無中生有的幻象,進而給自己帶來諸多痛苦與無謂的煩惱,因此對人際關係造成重大的影響;故,有魔性的人要趕緊回歸自心,正視自己心中的雜質,努力誦經與轉念來消除魔性,才能恢復心識清淨,心安自在。」
如果一直想要聊天找人說話,這時要讓自己靜下來,唸誦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或是靜坐一下,因為每個人魔性發作的程度不一,要自己警覺。我很怕的是,自己突然莫名生氣,一股腦想要發洩情緒時,擔心自己可能會說錯話,或衝動做錯事。我盡量克制自己想要去影響別人的「蠢蠢欲動」。『楞嚴經』真的很好用,除了能藉由佛法的幫助導正自己,最重要的是,還能調伏自己的心。
因為一直找人說話,不能解決自己的黑氣、魔性、業障,有時間反而不如去唸誦經文,多唸一部是一部,聚沙成塔就是這樣慢慢累積來的,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大家都能撥雲見日,雨過天晴。
(分享完畢)
有緣人因擔心自己突然莫名生氣,當一股腦想要發洩時,自己可能會因此說錯話,或衝動做錯事,於是盡量克制自己想去影響別人的「蠢蠢欲動」,發現唸《楞嚴經》很好用,能藉由佛法的幫助導正自己。
在無常喧囂中,持經如耕心田,為心靈栽種一朵蓮。
虛雲老和尚曾開示:「唸佛如服藥,散心聊天如食毒」;證嚴法師也常提醒「口業如刀」,兩位大師的教誨,如暮鼓晨鐘,點破「找人聊天不如好好唸經」的修行真諦——與其讓言語在妄念中漂流,不如將唇舌化為誦經持咒的法器,為自己的阿賴耶識栽種覺悟的菩提種子。
尤其現代人透過網路聊天的「文字共業」,往往無形中滋生是非煩惱。群組裡隨意轉發的流言,為排遣寂寞而漫談的八卦,皆如《地藏經》所言:「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」。與其讓珍貴的生命能量在虛擬對話中蒸發,何不將唇舌之功,化為誦經持咒的修行資糧?
神經科學研究指出,人類每分鐘平均產生48.6個念頭,其中九成是重複性的雜念。正好應驗《楞嚴經》:「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」的警示——當我們在通訊群組反覆狂傳訊息、在手機裏滑著短影片,並留下自以為是的留言,對臉書貼文焦慮、關注、刷新按讚數時,實則已經助長自己「心猿意馬」的習氣。
有緣人說得甚好:「唸《楞嚴經》真的很好用,能藉由佛法的幫助導正自己」、「一直找人說話,不能解決自己的黑氣、魔性、業障」。當我們停止向外攀緣的慣性,內在本具的覺性蓮花,便悄然綻放。當指尖滑過《楞嚴經》的經文,字字句句皆化為破妄顯真的智慧利劍。當我們在佛號聲中調伏妄念,在經卷墨香裡照見本心,那朵本自清淨的心蓮,終將在寂靜處吐露芬芳。唸經持咒絕不是消極的避世,而是以般若正見,照見生命本質的勇氣;是以佛陀智慧,鍛造心性,在紅塵濁浪中,穩住生命之舟的修行智慧。
當我們內心煩惱、情緒混亂時,總希望能找個人傾訴,尋求安慰與理解。這是人之常情,畢竟心裡的苦,若不宣洩出來,總讓人感覺沉重、難耐。然而,真正的寧靜與智慧,並非依靠外在人事物可得,而是來自內心的覺照與轉化。與其不斷向外尋求慰藉,不如返照自心,透過誦經、持咒、唸佛等修行方式,讓心沉靜,讓妄念止息,讓情緒得以調伏。
下次當您心煩意亂、充滿憂慮、恐懼時,不妨學學有緣人,試試唸佛、誦經、靜坐…,停止浪費寶貴的生命,不再虛耗於與人聊天的短暫慰藉中,轉而將生命投入經典的智慧覺悟之光中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