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在109年6月,開示出「用紅鐵刑具處罰不努力工作的僕人們」這筆業障後,讓我身體疼痛減緩很多。但是自從110年中,佛菩薩開示修偏入外道總清業力,至今四年多,我以消除外道業力優先,所以消業障的進度緩慢。感恩佛菩薩開示我個人消外道業力和消業障的經文定課量,是1:1。從112年底,開始唸經迴向給這筆大業障,這時我已經完全可以用《地藏經》來誦業障經文了。
回顧這段過程,同時誦經消除修偏入的外道業力以及業障,對我的幫助很大。這幾年生活上的考驗非常多。除了外在經歷各種的考驗,內在心理也經歷許多磨難,但是只要多唸經,持續在佛前真誠懺悔,那些負面的情緒就會漸漸轉念,讓我有動力去面對種種挑戰。
我從事教職,學生不是我的僕人們,但對於行為偏差的學生,我的處理心態卻像過去世一樣嚴厲。第一年當科任老師,遇到令全校老師都頭痛的魔鬼班,我曾經對著問題學生大罵,記警告處罰,師生關係並沒有處理好。教職第三年當導師,帶到過動班,特殊狀況的學生有6-7個,被逼著從鐵腕作風,練習轉為以德服人,常常機會教育,講道理、講因果。學年結束時,特教生家長非常感謝我,但是帶這班讓我心很累,差點想放棄教職。
第四年當科任老師,又帶到讓學務主任都生病的魔鬼班,還抓到問題學生發生兩小無猜的性平事件。但此時期我開始唸誦這筆「用紅鐵刑具處罰不努力僕人們」的業障,業主菩薩對我的干擾也漸漸減輕。這次我學會彈性處理、因材施教,到了下學期,該班學生還會主動跟我示好。
對我來說,消業障不只是誦經而已,而是在生活情境中協助我調伏心性,用更好的方式處理事情,學習如何化險為夷,化敵為友,轉危為安。阿伯說:「修佛是由內而外,先求清淨自心,再來渡化眾生、利益他人。」感謝唸經給我帶來的智慧,我學習到凡事向內求,反求諸己,帶著正能量去應對這個世界。
這筆業障:「前三世為員外,用紅鐵刑具處罰不努力工作的僕人們,三經680部,解冤釋結」,這個禮拜送件迴向,我全部轉換唸誦《地藏經》,一年半左右共唸了952部《地藏經》。送件迴向當周的禮拜五,在唸最後一部《地藏經》的時候,唸著、唸著我眼淚直流,痛哭不已,既慚愧又感恩,感謝佛菩薩的慈悲照顧,感謝業主菩薩的耐心等待與原諒。
當周送件迴向,沒想到迴向不圓滿,要補《金剛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《地藏經》三經各45部,以及業主菩薩覺得我不夠誠心懺悔。非常感恩佛菩薩和業主菩薩給我機會,重新檢視自己還有哪些心性盲點沒有發現,請待下回分享。
(分享結束)
有緣人在前一集的分享裡讓我們明白「業力如鎖鏈,習氣是牢籠」,業力鎖鏈將我們捆綁在討報的桎梏中;習氣牢籠將光明隔絕於暗黑的心牢之外。
業力與習氣的關係,猶如深埋地下的虬結盤根與地表上的繁茂枝葉,虬結盤根如習氣,業力如繁茂枝葉,業障之所以現前,是因我們的習氣未斷、無明未破。修行之路,只是清理業力是不夠的,佛法教導我們,真正的解脫不只是消滅業力表象,還需要進一步點亮內在的覺知之燈,修得一顆六塵不染之清淨心。
阿伯說:「修佛是由內而外,先求清淨自心,再來渡化眾生、利益他人。」這句話點出修行的根本:修行不是為了求得神通、富貴、名聲,而是為了轉化自己的心性,從根本斷除煩惱的根源。真正的修行絕非僅止於形式上的儀式,而是一條向內覺察、自我轉化的道路。誦經,只是一個開始,覺悟,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誦經的真正意義,在於導引自身心性,調伏自身煩惱,在正知、正見的導引下,達到自性自度的境界。誦經,並非只是嘴巴念念有詞,更非功德的交易行為,每一部經文背後,都是佛陀千百世智慧的結晶,其目的在於引導眾生反觀自心、體悟真理。經文中蘊含著深層的哲理與修行的方法,如果只是盲目誦讀,卻不深入思維、內化吸收,就如同站在寶藏門外,對著寶藏讚嘆,卻從未進入取得寶藏。
有緣人說得甚好:「只要多唸經,持續在佛前真誠懺悔,那些負面的情緒就會漸漸轉念,讓我有動力去面對種種挑戰。」唸經只是方法,真正的關鍵在於「察覺習氣」。誦經最重要的功用,是讓我們透過經文的啟發,慢慢地觀照自心,轉心轉念,調伏自我心性,遠離惡念,增長慈悲與智慧。
有緣人在唸最後一部《地藏經》的時候,唸著、唸著眼淚直流,痛哭不已,既慚愧又感恩,感謝佛菩薩的慈悲照顧,感謝業主菩薩願意耐心等待與原諒她。修行的第一步,就是帶著懺悔之心,願意誠實面對自己。不逃避、不自欺,能夠在衝突中看到自己的執著,在憤怒中察覺自己的貪嗔,這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決心,也正是這樣的歷程,讓我們得以漸漸放下我執,放下對他人的責怪與批判,學會慈悲、寬恕與包容。
唯有從「心」上真實懺悔,誠心放下控制欲與優越感,才能真正開始斷惡修善,解開宿業的枷鎖。有緣人感恩遇見精舍,開始認真唸經修行之後,漸漸意識到「破除等級幻覺,尊重一切眾生」,及「修行要落實於日常」的重要,這便是隨佛法唸經修行,慢慢覺悟的不可思議力量。
生命不會因你修行就一帆風順,反而修行人會面對更多的考驗與挑戰。因為那些困難正是佛法給予的功課,要我們在其中得到開悟、獲得成長。
我們如何看待世界,世界就如何回應我們。如果我們總是怨懟、抱怨、指責,那麼即使環境改善,我們的內心也永遠無法安寧。當我們學會在亂世中保持定力,在困境中保持善念,那麼即使身處險境,也能轉危為安。
感恩有緣人的分享,讓我們學到:真正的修行,是從因果中生出慈悲,從慈悲中開出智慧,從智慧中走向解脫。消業不是結束,而是另一個開始,當業主菩薩願意接受我們誠意的迴向,並不代表一切結束,反而象徵著修行者開始邁向真正的修行。
「讓經文入心,讓慈悲落地」,當我們的修行成為日常生活的選擇,當我們的慈悲不只是理論,而是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,那麼修行就真正活在我們的生命中。祈願在佛法的教化下,慈悲與卑下的力量遍灑我們世界的每個角落,軟化所有暴戾的磁場,讓今日與未來的生活裡,不再有昨日有權者苛刻對待下層社會人的哀愁。南無阿彌陀佛。南無觀世音菩薩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