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翻開我幾個月前的備忘錄,列寫心得大綱都是對家人的抱怨,特別對我的嫂子。嫂子生了二胎後,就做了「甩手掌櫃」,直接把孩子放給我母親照顧。母親這個年紀了,身體一直不好,還要日夜照顧孩子,接送大外甥上學,每天煮好飯菜給哥嫂一家人吃,飯後他們連碗都不洗。更過份的是,我母親生病了,嫂子沒有來關心過,更別說過來陪護。這一切看在眼裡,我心想怎麼有這麼冷血的人。時間久了,我對嫂子的怨言越來越多。
在醫院照顧母親的時候,我的心裡有很多小劇場。人在病痛時,因為各種不舒服,比較脆弱,就會挑各種刺。那時母親每天挑剔、不滿意,對我也是挺折磨的。不是嫌水熱,就是嫌水冷;不是說醫院的床太硬,就是說醫院的床太軟;不是嫌沖泡藥的水太多,就是嫌沖泡藥的水太少。我當時做什麼都不對,內心感到很受挫。
現在反觀以前的自己,會計較誰做得多,誰做得少,心隨境轉,會一直有不好的念頭冒出來,不論看到什麼,遇到什麼,都覺得不舒服。尤其看到嫂子這樣對待家母,我會憤憤不平,但母親卻淡定的說:「不是一家人,不進一家門,哪知道我與她是不是有相欠呢?做好我的本份就好了。」
母親出院後也跟我說:「謝謝你這段時間的照顧,辛苦了,不然我沒有康復的這麼快。」她也特別的自豪,因為病房的阿姨們、婆婆們都羡慕她,有一個孝順、乖巧的女兒,一直在身旁照顧。
真正的道場不是道觀,不是寺廟,不是山林,也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,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,每一個眼前的存在,每一個念頭。各有各的因緣,各有各的福報,你執著什麼,什麼就會傷害你;你執著誰,誰就會讓你傷心,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幻泡影,放下所有的妄念,但「放下」不是「放棄」,該做的還是要去做,而且還要做好。
「心生,種種法生;心滅,種種法滅」。我們的念頭和身體能夠改變環境,當我沒有怨恨心時,看待人和事物的心態就不一樣,只要念頭轉變和消失,外界就沒有固定、永恆不變的現象,現象是隨著我們念頭的轉變而改變。
(分享完畢)
有緣人從滿眼都是家嫂的自私與不孝,到最後轉念,轉而懺悔自己的妄念與怨恨心。母親住院期間對其不停挑刺、碎念,出院時卻滿心感激其辛苦付出,還能釋懷媳婦未加聞問的行為,令人不得不讚嘆,隨佛法修行,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力量,這也是「讓則尊卑和睦,忍則眾惡無喧」的最佳見證。
《金剛經》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
我們執著什麼,什麼就成為我們的桎梏,我們放不下誰,誰就成為我們的枷鎖。我們愈在意他人的言語、行為、態度,煩惱就愈多,特別是對待親人,我們往往期望較高,也失望愈深。有緣人希望家嫂孝順母親,這本是善念,但若她做不到,有緣人便心生不滿、怨氣四起,這便是以「我見」作為標準,起煩惱,心不清淨。
為何我們需要修行?學佛法的最終目的是「離苦得樂、出離生死」。至於如何才能達到「離苦得樂」之修行境界?
在修行的道路上,佛陀從未教我們要「改變他人」,佛陀總是教我們要「轉化自心」,當我們把修行當成改變別人的工具,便完全錯解佛之原意。真正的修行是將「糾正別人」的執念,轉為對人的「慈悲」與「包容」。修行人要練習的,不是讓世界符合自己的標準,而是讓自己超脫於世界,以智慧照破自身的煩惱。
修行人在未學佛前,遇人不善,總會指責他人不對,總會認為對方虧待、負了自己;學佛之後,方知原來世上沒有真正的對與錯,只有業力的牽引與因果的重現。世事本無常,心若計較,便如手執火把逆風而行,終將自焚其身。
有緣人的嫂子如此行事,是她的因果,如若能以寬容心包容,是有緣人與母親之福德與功德。許多時候,我們以為自己在行善、孝順,但實際上,是希望他人配合我們的價值觀,這不是慈悲,是控制,非佛法之教義。
佛法的教義是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,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,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,但自卻非心,打除煩惱破」,一旦修得一顆「不思善不思惡」之清淨心,便能達到「離苦得樂」之境界。誠如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所言:「汝若欲知心要,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,自然得入清淨心體,湛然常寂,妙用恆沙。」
人生短暫,世事無常。我們來到這世間,不是來糾正別人,而是來修正自己;不是來執著、怨恨,而是來修己身之慈悲喜捨心。心中有佛,則處處皆佛土;心中「我見」重,則處處皆障礙。清淨心不在深山,也不在佛寺、大廟,而在你、我看不過去的人事物當中。
修行是以經典為明燈,修我們的自心,不再心隨境轉,不再執著妄念,成就無上的智慧與慈悲,最終達到「離苦得樂、出離生死」之境界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南無觀世音菩薩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