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兩則分享,文章照登:

 

分享一:

 

    四年前母親噎下最後一口氣時,我跟祂說:「媽,妳放心的走,弟弟妹妹我會顧好,一如祢在世時。我不會讓我們的感情散掉,爸爸我也會顧好,我有飯吃,他也絕對有飯吃。」我知道祂有聽見我說的話,因為祂臉上的表情好安詳也笑得好高興!

 

    這麼多年過去了,我一直記得當初的話。105年連老爸也走了,今天過年是長輩不在家的第一年。今年除夕祭祖時我們姐弟點完香,恭請祖先們回來團圓後,大家都定住不動了,我知道我弟弟們也在感傷老爸、老媽不在了。

 

    老媽在世時算命的曾跟祂說,祂就像是「屎桶箍」(台語。古時候水桶是用一片片木板並排組合,再用一圈鐵片緊緊箍住木板避免散掉),緊緊箍住了我們兄弟姐妹和這個家,祂如不在,只怕這些也會散了。我媽當時跟我說這些話時是笑著說的,但身為祂的女兒幾十年,我其實能看到祂眼中的憂鬱。我當時一直將這些話放在心裏,因為我總認為只要有我在,我必不會讓這些感情散掉了。後來我大弟娶老婆,他跟他老婆說:「老媽不在了,長姐如母,以後姐說的,就等於是媽說的。」我心裏想:「不枉費我從小對家裏的付出啊!」如果有小女人可做,相信沒有人願當大女人,很累啊!

 

    小年夜晚上我家並沒拜拜(俗稱辭年)的習慣,從我媽在時便是如此。我弟媳以為要拜,所以也準備了些東西,後來聽我說沒這習慣後便作罷。我以為事情就此落幕了,哪知道她放心裏面,回去後不知道怎跟我弟說我的。我弟轉述說:「她說她是長媳,為何連個拜拜都得聽我的?她無法做主?」我最氣這種人,有話當面說清楚,不要事後囉哩八唆一大堆,有事當面「喬」。我跟我弟說:「如果她想做主,那我拜託你們那邊快找房子,把放我這裏的公媽牌位移過去讓她全做主,我從來不想做這個主。」我還說:「她只會碰到事情出張嘴巴,當初你們也說公媽牌位只是暫放我這兒,結果呢?她在那邊逍遙還意見一大堆。」

 

    過了幾天我心裏一直很不平衡,祖先求超度時她怎不說她是長媳,經要多唸些?我爸生病沒人顧,她怎不說她是長媳要多盡些孝道?我爸生前被業障拖著無法離開,她怎不說要幫忙銷業障,讓祂一路好走?完全置身事外,真是莫名其妙!後來我再冷靜想想,我沒有慈悲心也沒有智慧。因為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不起煩惱!我立了敵人又起怨恨心,我遇境竟打翻了船,慚愧啊!不怪別人,只怪自己修行功力不夠!我媽常說:「惜花要連盆(台語)」,我愛我弟那麼也該包容他老婆,縱使我覺得她憨慢(台語)、意見又多也該包容。因為阿伯說:「學佛就是要讓家庭和樂。」可是真難啊!自己家人都搞不定了,還談何修行?自己原以為改變很多了,原來一切都是假的!這陣子心裏在打架,正與邪在拉扯。蔡師兄說:「練忍辱。」是啊,平時總認為自己一百分,遇到考驗了才知道連及格都沒有。誠如師姐說的:「有時候想,善緣、惡緣都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創造的。找麻煩的人往往是我們的逆增上緣,只是多數人處在逆境時只感受到苦。」

 

分享二:

 

    最近因為有幾場演講,主管要我們承接後,不能轉包給同一人。自己覺得轉包同一人,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,所以就找同一人幫忙。沒想到主管來電語氣不善、冷冷的說:「我不是跟你說不要找同一人嗎?」當下雖然沒有頂回去,但從事這個職務將近十年,從來沒有一個主管,用過這樣的語氣,跟我說話過(事後想想,是自己太好命)。於是主管的話,一直在心中盤旋(其實是氣憤不已),一直想這個不會講話、不會管理的主管,為什麼要這樣說我?我覺得自尊受到傷害,絲毫沒有反省自己,其實這都是我自己造成的。

 

    在此同時,同事因為監察委員申請自動調查他之前處理已經三審定讞的案件,而煩心不已,相較之下,我的煩惱實在不算什麼。這麼一點小事,就讓它在心中佔據數日,真是去山中賊易,去心中賊難。昔寒山問拾得:「世間謗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輕我、賤我、惡我、騙我,如何處治乎?」拾得:「只是忍他、讓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待幾年,你且看他」。廣欽上人說「人家侮辱我、欺負我、佔我便宜,如果我們能忍下來,不去斤斤計較別人佔我多少便宜,也不去罣礙它,這樣,不但宿世業緣消除,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,又能增長福慧,延長我們的壽命。」這些經典對話、行持語錄在順境時,念起來很有感覺。心裡總想:「對啊!就應該是這樣,遇事這樣忍就對了!」但一旦陷入事件的逆境中,縱使倒背如流,現階段也難逃這磨心的境界。分別、妄想、執著不斷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皆著,讓「怎麼可以這樣對我」的念頭一直在心中不停翻攪,口中說忍容易,心中無罣礙難。

 

    雖然一時之間,對於生活中令人煩心的事,依然牽腸掛肚,但只要「得成於忍」牢記在心,能時時或及時觀照自心,心有不安、罣礙之際,先忍得一時,不要馬上反應情緒;覺即照破、掃即放過,一次一次的練習,不斷的過關,遇到再大的困境,相信也能「雲散晴空,白日朗耀」。屆時,所歷事者也大,練得之心也強,才能漸近阿伯說的:「心不動則萬物皆靜」的境界。以上分享,感恩。

 

(分享結束)

 

    社會是一面巨大的人際關係網,每個人都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、千奇百怪的事、反反覆覆的選擇。在生活中,處理人際關係幾乎占據了我們生活中的大部份時間。因為不管是工作、學習、經商、戀愛、甚至和家人間的相處,都是與人在產生關係,所以根本離不開人群。

 

    一樣的一句話,聽在十個人、十雙耳朵裏,十個人的反應一定都不一樣。有人可能認為你在開玩笑、有人會覺得你是在用命令語氣你看不起他、有人會覺得就只是一個口令而已。既然每個人反應皆不同,那麼他們隨著情緒起伏,回饋出來的當然就天差地遠。如分享一中關於拜拜,有緣人就只是回應說之前沒有這個習慣,可是聽的人卻感受不同;又或者如分享二中主管說:「我不是跟你說不要找同一人嗎?」有緣人感受到主管的語氣是不善、冷冷的,但真的是如此嗎?對那位主管而言,也許當時他心裏正想著其它煩心事;也或許早上出門上班時老婆和他吵了一架;再或許打電話時,他被更上面的人訓斥了一頓……等等。當然這都是小編的猜想,正確答案不得而知,答案為何也不重要;小編想傳達的是:「心生法生,心滅法滅。」

 

   以下摘錄自聖嚴法師法語:

 

   問:心生,種種法生,心滅,種種法滅」是不是說,你有什麼念頭,就有什麼現象與之相應;如果什麼念頭也沒有,現象也就無從生起呢?

 

   答:這兩句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中的名句,也可說是佛教的唯心論,其義理相當深奧,現在僅就它的現象面加以說明。這兩句話簡單地說,就是我們的念頭和身體能夠改變環境,它不但包含心理學且超越心理學的層次。以前者而言,人在苦悶、失意、悲觀、倒楣時,不論看到什麼、遇到什麼,都覺得不舒服、不對勁。當一個人被愛、愛人都很稱心如意,事業工作都順利,他會覺得世界很有希望,充滿活力。既然同一個人,在不同的心境下,看同一個世界,會有不同的心理和身體的感受,「心生,種種法生」就心理學的層次而言是講得通也可體會得到的。另一個層次則比較高深。我們所看到、接觸到的人事物現象是怎麼來的呢?都是由於心的活動再加上身體的行為。心下了判斷,做了決定,然後由身體來執行這個決定,產生運作,因此使得環境改變。有人想買房子,於是他賺錢、存錢、再借一點錢,結果買得起房子了。從佛教的立場看,我所主張的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,必須從自己內心做起,所以我提倡心靈環保。自己內心希望改變自己的品質,繼而從禮貌上、行為上,自我提昇,然後用語言、行為影響他人,使環境改變。因此,「心生,種種法生」是凡夫體會到也做得到的。

 

   「心滅,種種法滅」也一樣。我們看到仇人時,分外痛苦,但是,如果將心念轉變一下--寬恕他、原諒他、同情他,以慈悲心對待他。當慈悲心一生起,怨恨就消失了;當你沒有怨恨的心時,他不再是仇人,「仇人」這個想法、「仇人」這個現象,也就不存在了。所以,對任何一件事,只要念頭轉變或消失,外界也就沒有固定的、永恆的、不變的現象。現象是隨著我們念頭的轉變而變,這叫「心滅,種種法滅」。如果講到生死心,只要凡夫心生起,凡夫世界就出現;只要聖人心出現,凡夫世界就消滅。所以佛成佛時,一切眾生都是佛,凡夫世界就不存在了。 (引用結束)

 

    你是個有心機的人嗎?有人會說:「做人應該單純,用心機都是小人。」可是我們經常會發現,在生活中其實太單純很容易吃虧。比如單純的老實人不善於說話、不善於思考。人生在世,會遇到很多尷尬的事情,比如有時候,說起道理我們都懂,談到方法我們都會,但就是明知故犯。蔡師兄說:「修行人講話語氣要柔軟,玻璃和玻璃相撞會破掉,人與人相處亦然。不要與人硬碰硬,要放下身段,減少與人的磨擦,處處圓融。」,「佛道,修的是忍辱的柔軟心。」人世間,我們都只是過客。父母、兄弟、姐妹、夫妻、同事、朋友,早晚都會離開,差別只在時間先後順序而已。改變別人很難!既然如此,何不先自己轉念?自己先改變自己?蔡師兄說:「不要與人計較,凡事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好聚好散就好!」與大家共勉,好聚好散就好!

 

 一月加備註上傳  繁體_180201_0371 一月加備註上傳  繁體_180201_0372 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