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2-15梁師姐專欄 (1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   以下為梁師姐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    以前我只註重念經磕頭這些,但段時間我工作不順,辭職後就開始到處跑著打七,地藏七、八關齋戒等等,一個月都不曾回家,天天都泡在道場裏,不是念經就是磕頭,也有很多消業的感應,打地藏七時我夢到我們幾個師兄念經磕頭時,都泡在浴缸裏,好多護法菩薩們幫我們清洗身上的汙垢,還夢到懺悔時,很多冤親債主圍在周圍看著我們,我們一邊懺悔,祂們一邊叫罵:太假了!假惺惺的,根本沒有真心認罪!然後我就猛烈懺悔,確實感動送走了一些冤親債主。之後還打了八關齋戒,自己嗓子也念啞了,頭也磕腫了,感覺消了不少業,渾身輕鬆。最後一天晚上,在觀音菩薩像前,我說菩薩呀我都消了這麽多業,這下子回去肯定好了吧?觀音菩薩保佑我回去順順利利的吧。然後就在菩薩像前打地鋪睡著了,夢裏那尊觀音菩薩像跟我說話了,她說:「妳只有真的知道錯了,真的改了,所有的懲罰才會消失。」說完我一下子醒了,趕緊起身看菩薩,和夢裏一模一樣,我心裏無比震撼,這是觀音菩薩點化我呢,趕緊跪拜,然後呆在那思考,心想,菩薩這意思是,我雖然念了很多經磕了很多頭,但是這些只是消除外在的業力,我內在沒有改變的話,這波業障清洗掉了,又一波業障肯定還會來吧,而這些讓我受報的目的是--懲罰。因為業障都是由心性感召的,裏面不改,外面就沒完沒了。而讓我們遭受業報的真正目的,不是單純的受苦,而是為了感同身受,感受下當初自己是怎麽對別人的,提醒自己內在有哪些缺陷和惡的一面。

 

    人有一分惡,便會受一分苦,惡無盡,苦無休,當您覺得苦時,就該想想自己有哪些惡。每一份業報都是一堂課,一場教訓,提醒我們要趕緊改心裏那份惡。而大多數人一遭受業報,第一個念頭就是消業消業,念經消業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趕緊反觀自省,挖掉內在業報產生的根源--惡習。我聯想起打地藏七時夢到的洗澡的場景,頓時感覺惡習就像是一坨屎,我們天天抱著這坨屎不放的話,走到哪都招蒼蠅,招來一堆蒼蠅難受了,就趕緊去念經磕頭懺悔,洗去這堆蒼蠅,當時會無比輕鬆。可事後沒多久新蒼蠅又來了,這就是我們一波業障來了,剛回向完,又一波來了,有時候好幾波一塊湧來的原因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 以下為大陸梁師姐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    《金剛經》第11品用很大篇幅講了受持佛法的福德不可思議,第12品緊接著說要好好恭敬此經教法。表面上的邏輯像是受持這部經能帶給我們無量的福報,所以此經太了不起了,一定得好好恭敬供奉。這應該也是借世人最在乎的福德加以引導,調動心中對經教的誠敬之心,而誠敬之心是感通佛心的必經之路。

 

    這《金剛經》到底有多莊嚴多厲害?此經所在之處,就是佛在之處;宣講此經哪怕四句偈的地方,等同塔廟,各類眾生都得恭敬供養;哪個人要是用心受持讀誦,那就是成就了菩提道最上等稀有之法了。以前念經每次念完這段,手裏的《金剛經》都會不自覺舉高點,那個敬畏之心油然而生。一本白紙黑字的印刷品,字數沒多少,小小一本怎麽這麽厲害呢,因為她承載的力量和意義太重大了,就好像國旗,一塊印了顏色的布,按說沒什麽,但有國旗的地方就有國家的尊嚴,必須恭敬,奧運健兒努力拼搏,當國旗升起在國際賽場上那一刻隔著屏幕都想掉眼淚,國旗的升起為整個國家帶來了無上的榮耀。還有些家庭會供祖先牌位,按理說那就是塊木頭刻點字,可卻承載著一個家族的尊嚴和血脈,逢年過節都要悉心供奉,飯菜也要先供養祖先。對佛弟子來講,這本代表著解脫正道的《金剛經》,便是正教法眼,人天法幢,當然要至誠恭敬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以下為梁師姐分享:

 

    《金剛經》第九品拿佛陀身邊的弟子們做比喻,這一品佛陀拿自己打比方,再次強調法無所得,心無所住的道理。別說你們了,連我在燃燈佛授記時都沒什麼法可得,只是悟到真實體性,無所謂得到了什麼大法,才給我個授記,更無所謂有個什麼佛土,為它增磚添瓦,貢獻了多少金銀琉璃去莊嚴了它。所謂的佛土,是相對於凡夫的認知而隨緣方便設計的概念。真正的佛土,是自性本元清淨的狀態,是脫離了二元境界後,回歸了本性的狀態,是不在有煩惱、是非、善惡、黑白、生死輪迴的生命本來面目。它不再需要增加個什麼東西去裝飾點綴,也沒有莊嚴不莊嚴的分別。因為相對凡夫的認知理解程度,人們總覺得活著就得有個國土待著,否則在哪待著?總得有個天有個地,有個房子住著,周圍環境再美麗點。所以,文中說了,各個宗教就都有了各自的天堂樣子,西方的是歐式的,天使也都是高鼻樑深眼窩的美女帥哥,東方的是中式的,天神也都是古代人物樣子。經中指的佛土,也是相對方便為凡夫說法而設定的概念。其實哪里有啥國土,連我都沒了,要土幹啥。

 

    所謂的佛土,是介入真實自性後的境界狀態。脫離了空有二邊,二元對立的體系,而恢復到了本元的初始狀態。這個境界能幻化出萬物,本身沒有邊界樣貌大小局限,無法用語言形容,因為不在我們這個二元境界體系裏,超越了目前認知和語言體系的範疇。但我們眼前的一切幻境,都是由此而生的。就好像一個沒有寫過程式的晶片,開始由程式師由0和1組合,書寫種種不同的組合程式後,才有了電腦裏各種千奇百怪的應用,並生髮出各種各樣的內容。而這個網路世界我們都是知道它是虛擬世界,不是真實的,這個世界就是由0和1組合幻化成的。就好像道家講的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一個道理,道家用道來形容那個本元狀態。而我們如果倒推,把程式一點點消掉,最終把0和1都消沒了,這台電腦承載的虛擬世界就消失了,又恢復了本來的出廠狀態。但它不是死機,而是還可以生髮出各種不同的世界形式。不僅是二維三維、還可以變幻出多維世界,無窮無盡,所謂的心生萬物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以下為梁師姐自述:

 

    《金剛經》第八品強調了《金剛經》的宏偉深廣,但又怕人們執著經法,第九品順著所謂佛法,即非佛法做了具體闡述。所謂佛法是因緣而生的,不是固定的有個什麼成佛的法。法無定法,果無所得。佛一層層果位遞進說起,不管修到哪個等級的果位元,其實都無所得,只不過是通過某種方法介入到那個境界而已,如果認為得了個什麼,那說明他還在陰陽得失黑白的二元矛盾境界裏,因為得到是相對於缺失而言的,還是個沒跳出去的凡夫境界。

 

    書裏先是仔細講解了經中各個果位,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,都是根據見惑思惑的消除程度而分的。不同的果位,其實就是回歸自身佛性的程度,自身佛性本就具足,無所謂得到,只是離得遠近程度有區別。眾生就像大樹,大家都有一個樹根,但因見思之惑的不同分流成各種枝杈。但可以根據不同的方法,從枝枝杈杈往樹根回歸,法無定法,能幫你回歸自性就是好佛法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以下為梁師姐分享:

 

    《金剛經》第七品講佛法的真實體性,法無定法 無得無說,而《金剛經》第八品這一品強調了這一點,告訴世人別小看這部經,它超越了一切世間福德,一切諸佛及諸佛智慧由此而生。此品前面用很長篇幅講述講福報,因為世間人最重視福報,就拿福報來形容佛法的磅礴,為啥要形容一下呢?因為第七品已經說過了,真正的佛法,是難以言說的,不形容一下沒感覺。就如給沒吃過某個東西的人說滋味,只能借他吃過的東西形容。說我這個東西好吃,好吃到你能想像的所有好吃的都比不過,一粒渣渣都超越你所有想像到的美味。所以彼岸的佛跟此岸的我們,就這麼比喻起來了,哪怕受持宣揚經中小小的四句偈也能超越你們世間最極致的福德,用這種震撼的對比來讓人們體會佛法的高遠廣大,大到超越了世間的一切,超越了想像力的盡頭,用句流行語,「真是將人間的一切秒成了渣」。

 

    人間的福德在正法面前瞬間變得渺小不足稱道,就好像佛陀當年放棄了最極致的富貴權勢,跑深山裏修行一樣。不是佛陀當年多崇高,為我們放棄了榮華富貴。如果有個崇高的心,就說明他心裏還在乎那些,努力捨下。實際是人家真心不在乎不稀罕這些啊!不是為了眾生捨棄榮華富貴,是逃出牢籠束縛罷了,順便給你們看看這些東西多麼不值得稀罕。所謂的福德是相對的,有條件的。比如對豬來說,一灘爛泥就是最美的享受,可擱人身上就是痛苦了;一堆魚蟲對魚來說是頂級盛宴,擱人身上能噁心吐了;一粒麵包渣能讓兩隻螞蟻拼了老命爭奪,可對人來說可能看都難看到。所以,我們雖然還沒成佛,想像不到佛的存在狀態,但肯定就像我們不稀罕豬的爛泥、魚的魚蟲、螞蟻的渣渣一樣,不稀罕人道的各種所謂榮華富貴。也假如現在讓你變成個螞蟻住最豪華螞蟻窩,給你最佳的螞蟻群的待遇,你也一樣不樂意不稀罕。所以,佛最偉大的不是捨棄榮華富貴吃盡苦頭修行,而是人家本來是佛,但為了救渡我們,投胎成人來修行渡眾。人家逃出皇宮無非是為了趕緊恢復佛性,別跟人道那些薰染迷惑的回不去了。就好像如果你為了渡螞蟻,投胎成螞蟻住在螞蟻窩,就算螞蟻們覺得再好,自己待著也難受吧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以下為梁師姐分享:

 

  《金剛經》第六品最後一句說到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第七品便順著講菩提無所得,教法無所說。成佛不是成了個什麼,也不是得了什麼,而是恢復自性本來面目而已,本來就具足佛的狀態,只不過煩惱妄想繁生,障遮雙目,不見實相,不知歸路,而修行就是個撥雲見日,返歸自性,重回老家的過程罷了。

 

    修行和世間法做事業不同,感覺像是做減法,不是比誰得到的多,累積的資產多,而是比誰能放下的多。自性智慧本自具足,智慧不是靠修什麼發修出來的,佛性智慧也不是什麼法創造的,是本來就有,人人平等,修行路上逐漸放下煩惱障礙,一層層清淨,一點點安定後恢復出來的心性光明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以下為梁師姐分享:

   

    《金剛經》第五品講如何見佛,第六品順著講「能真正相信並做到不容易。」現在看佛友朋友圈,到處都是建廟募款、法會募款、印經募款、放生募款。一去寺院,問的最多的是這裏師父能否看事、何時有法會、如何超度做佛事等等,好點的也就是在寺院做做義工。一來大法師大活佛,都湧去拜見使勁捐錢,一說有大火供,都跑去參加。但聽說有個道場請師父來講課,來的人寥寥無幾,一說搞薈供做佛事,屋子裏坐不下。北京還有搞佛教展覽會,展覽各種佛珠佛串香爐供具,好多法師居士去參會,媒體也各種報導,可那能代表佛教嗎?

 

    末法時代的佛教也許就是這樣吧,人們喜歡在形式上做功夫,不喜歡自己在家好好修行,踏實的做人做事。自己也曾經到處跑法會、跑道場、跑放生,結果跑的錢財空空,煩惱業障也不見減少,生活也不見改善。我還算是幸運的,能遇到精舍和阿伯(蔡師兄)的指點,有些師兄長期跑來跑去不見改善,甚至不再修行,或者改修信其他宗教了。有個佛友不愛修行,但喜歡護持師父,因護持師父很用心,得到了佛菩薩夢中警示,讓她趕緊多磕頭,醒來還告訴我,我給她做了磕大頭的墊子,可她不以為然,還是跟著師父到處跑,結果年輕輕死在了藏地路上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以下是內地梁師姐分享:

 

非相和空

 

    《金剛經》說什麼第五品講如何見佛,之前講想成就無量福德,要不住相布施,想見佛,也要不住相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以下是內地梁師姐分享:

 

    《金剛經》第三品感覺是講大乘佛法的綱領,第四品感覺是講方法論。佛菩薩是要渡眾生,渡眾生的具體表現就是各種布施,有講法的、有放生的、有扶貧的等等,都是菩薩道的具體方式。布施就是捨,最重要的是捨棄自己的執著和在乎。要像一陣風,來過卻不停留。猶如蓮花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布施之道態度雖然莊重神聖,但要像小孩子玩遊戲似的,嘻嘻哈哈熱熱鬧鬧,玩夠了回家吃飯,啥也不記。

 

    所以文中提到阿育王當年還是孩子的時候,一把沙子都能成就王者之福,可能就是這個道理,小孩子心裏啥也沒有,我們看傻呵呵的,其實小孩子有大智慧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以下為內地梁師姐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    《金剛經第說什麼》第三品讀後有感,這一品告訴我們大乘佛子,應發渡化一切眾生解脫的願心,為了眾生而修行,而不是為自己。這既是大乘正宗的準則,也是自己成就佛果的必經之路。

 

    大乘菩薩應以渡化一切眾生為己任,但又不能著相,一切依願力而行,卻不沉溺其中。願力就像個設定的電腦程式,依程式去做就行了,不能把心留住在所到之處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以下為內地梁師姐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    《金剛經》第二品長老須菩提開始請教佛陀問題了,這一請問不要緊,問出一部般若智慧的核心經典,須菩提功德無量。人們都說佛菩薩講經說法都得有因緣的,從因到果,中間得有個緣字連接。佛陀已經成就了無上的智慧,但如何轉化成眾生受用的法教,就得靠大羅漢菩薩們中間創造機緣,為眾生為自己請佛說法。所以人家都說,遇到修行成就者一定要請他長久住世,還得經常請求開示,創造講法的機緣。

 

    文中也說了,須菩提這個問題是為了所有發大乘菩提心的眾生們、菩薩們問的,文中也說了什麼是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?從理上是大徹大悟,從事上是大慈大悲,簡單說就是自渡並入世渡他的菩薩們。因為世事紛雜,人事眾多,不像在淨土裏,在世上修行或渡眾,該如何安住自己的心,降服種種煩惱妄想,的確是個大問題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以下為內地梁師姐自述,來文照登:

 

    看了《金剛經說什麼》第一品,有些心得,這一品是佛陀講述《金剛經》的開端,是佛陀真實生活寫照,樸實無華,像流水帳一樣鋪陳了世尊最普通的一天,最普通的飲食起居,而般若智慧的核心、一切諸佛由此而生的《金剛經》就誕生在這樣看似尋常的情境之下。讀其他經的時候,前面都是各種放大光明,諸佛菩薩雲集,會有很長篇幅描繪法會前莊嚴奇美的情境。可到了般若的核心--《金剛經》時,卻是如此平凡普通。其實正是說明了一個道理,大道至簡,真正的佛法就在平常世間。再至高無上的真理也源自平凡,再至高無上的聖者也出自平凡,再至高無上的修行也要在平凡人世間。

 

    以前我個性比較清高,在修行上看不起那些沒文化老太太,修行也不踏實,喜歡跑廟頭拜高僧,總感覺真正修行就得找個莊嚴清淨的道場才能有的修,感覺上班都是浪費生命,上班不想好好上,待人接物也糊弄事,生活也不好好打理。可以說生活和修行完全脫節了,後來我看了王鳳儀老先生的書才大有改觀,才知道生活中平凡的每一處都是道場考場。後來我聽夢參老法師、淨空老法師、星雲大師的講經,發現他們的語言都是無比的平易近人,沒有花裏胡哨的渲染,就是大白話,但是他們在生活中每個細微處都會嚴格要求自己。

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