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7.09.16现场开示阿伯的话精华语录

 

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((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)),歡迎多多流通分享!道理就這些,事實就是如此,務必持續看,哪天就突然開竅了!

 

電子檔案下載

 

◇◇  ◇◇  ◇◇ ◇◇

 

(修行篇)

1. 静坐可净化自己的心识,意念不乱窜,心中不乱想则不会招来干扰。每天坐一个小时,刚静坐时身体不适是正常的,请别担心,连续静坐三个月后,就会感觉到不同。可循序渐进,先由每天20分钟坐起,每天多增加一分钟,直到坐到60分钟,早晚都可坐。

2. 可多静坐和多运动;静坐系调心,运动系调身,身心要兼调。静坐会使心识沉静;静坐时,全身放松,心中放空,口念<药师灌顶真言>,意念专注在两眉之间,没有杂思、杂念,不乱想、不乱看、练定力,如如不动。口诵<药师灌顶真言>或佛号,心静后,口就不诵,让心识沉淀。

3. 观德于忍,观福于量;有道德,系看一个人的忍耐力多强;有福者,系看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。心胸要宽大,心量放大、不要执着、要看开,不要去执着一些事物相,静坐可帮助对事物相看得清楚,待人处事较不会发脾气;量大,福就大,人空空地来,空空地回去,过程要自己努力,这会影响下半生、下一世。

4. 心要不随意念飘走,随意念飘就会被拖着走,所以要静坐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不理会外面境界,专心、专注。

5. 人世无常,因缘聚合,该来就来,该去就去,心性要提升,人要随缘,肉体会腐烂但灵不会灭,若执着在一合相里,会修不上去。

6. 灌顶加持,对修行没帮助,若靠灌顶就好,佛菩萨不用辛苦倒装下凡来渡众;修行是为了修自己的清净心,自性自渡,不攀缘,越来越不执着。

7. 台北101大楼有101层,不同的楼层,所看到的风景不同;楼层不高,看到的只有眼前,楼层愈高看得愈远。一般人眼前所见的风景(格局)与修行人不同,没学佛如前者,眼光只有短浅的利益,有学佛如后者,眼光看得远,故不要跟人计较。遇到阻碍或挫折时,要依循对的方向做但方法要圆融、圆满。

8. 修行系在修不要着相,万缘放下,修清净心;你说你的,别人说他自己的,要有智慧去判断,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。要用智慧观照。

9. 外道的干扰,系来让自己的心性提升的;读书有考试,修行也有考试;修行的考试,系在突显自己的盲点,有的时候是佛菩萨来考试,让自己有机会超越自己的盲点;有超越才能提升,才不会横冲直撞,考的都是人性的弱点,名、利、情、财、色等。

10. 心不要随外境飘,不要随波逐流,导致被诱而毁道行;没守好那颗心,认假为真,故要守护心,练到不执着,才是真悟,让心如如不动,不随境而动;修行,系在修清净心,即不染尘,如憨山大师,在溪流急湍的独木桥上静坐,奔腾的暴流犹如惊雷,耳根圆通后,心定下来,不动念就听不到了。

11. 要皈依经,经系释迦牟尼佛所说的,因此经不会偏;勿皈依人,人有七情六欲,若没有守护好,随境奔流后,很容易就会偏掉,心性就会被污染,故修行,要认清正道与外道,认清正道后,一步一脚印地修行。

12. 修正道扎根成大树、屹立不摇,这是道行;外道系来考验修行人,因此要有正思惟来控制自己的心。有正思惟,不被境所影响,才能化解关卡;念经修行就是端正思维,让以后更光明。

13. 学佛,要举止行为像佛菩萨,才是学佛。

14. 人要有正信、正念,经文系要帮助证悟,念佛号可以静心、摄心,或是有佛菩萨帮忙,但个人吃饭个人饱,心性要提升,要证悟还是要诵经,要靠自己。

15. 要依经,勿依人,对事理的了解不清楚会误导众生,故人要明事理,要学正信、正法,跟善知识学习,诵经可以帮助自己究竟解脱,心性要转,证悟要靠自己;五根手指不是齐的,释迦牟尼佛的徒弟,不是每一位都成菩萨,有的成阿罗汉,因此有好的老师,也要学生自己努力打拚,故自性要自渡。

16. 学校在教,不会只教一个科目,佛经亦同。《金刚经》、《药师经》和《地藏经》各有妙用;《金刚经》系明心见性,《药师经》系消业和补福德资粮,《地藏经》系佛门孝经,主超度。

17. 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恶人虽能一时得志,但罪恶会陪伴他一生,也会受良心的责罚,且祖德不佳,会障碍子孙的前程与光明。

18. 佛说:「自作善恶,自受其报;心一念善,即是天堂;心一念恶,即是地狱;是佛是魔,皆系一念。」

19. 放下,不要执着才能解脱,其实困扰我们的是心灵无法清净安宁,而不是当下的生活;人的一生中,人、事、物皆是来来去去;来时莫喜,去时莫悲,随缘方能自在,放下才能解脱。

20. 过去世有出家过,会体质敏感,如此对自己有保护机制,不再迷失,晓得修行,是好事。

21. 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克服,不可轻易放弃,不然日后要翻身有时更困难;人出世不会永远一帆风顺,因为累劫累世因无明而造的业,此业力逮到机会会反扑,但只要坚毅不拔,且业障快消,再努力不懈,终有成功之日。

22. 人多且聚集的地方,尽量少去,最好在家诵经,赶快消业。

23. 人要常感恩,感恩是一种超然的品德,更是一种处世的态度,常怀感恩心,必有大智慧;若无感恩心,成就难持久。

 

 

 

(业障篇)

1. 人系来修行的,过去世种什么因,本世收什么果;过去世所做,阿赖耶识会记载地清清楚楚,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、如是受。

2. 过去世所造的因,即是今生要承受的果;不论遇到善缘、恶缘都是过去世所造的因,等讨报时间到了,自己磁场会很乱,因此人要修行,修正行为,修清净心、不攀缘,来世才会好过。

3. 遇到业障干扰要诚心忏悔,请其高抬贵手,让你有自新弥补的机会,然后赶快诵经行善,让业主菩萨感受你的用心与改过。

4. 过去世自杀过,愈近自杀年纪,脑中自杀意念就会愈强烈;耐压性低时,就会想不开,因此要控制自己的心境,不好的意念不要一直参杂进脑识,且要乐观,多运动,多行善念佛。

5. 自己的业障无法靠别人担,自业自消,自性自渡。

 

 

 

(福报/补功德/祖德篇)

1. 要多修行和补福德;人空空地来,也是空空地去。

2. 福德要补,找工作,才会找到较好的工作。

3. 面相学中,下巴较尖者,晚年运较差,可趁年轻时就修行补福德改善。

4. 命中财库有破洞,钱会留不住,钱赚不满,可多补福德来改善。

5. 人没有多厉害,没福德资粮就很操,除了人随时要准备超越自己外,也要多补福德资粮。

6. 水似福德人如船,水涨船高定安然;水若枯竭船搁浅,空有大志难得全。

 

 

 

(家庭/感情篇)

1. 可买《金刚经》的佛乐来让小孩子听,从小耳濡目染;会识字后,可先持诵<心经>和<大悲咒>;再大一些,开始持诵《金刚经》,一辈子都不要放弃。

2. 治疗病痛或种植植物,若遇较病弱处或是较差的植物,要多加关注,照顾小孩亦同此理;若有多个小孩,每个人都要照顾;若有一或二个是较需要关注的,就要多关注,这样每个小孩才能平均成长。

3. 对父母要尽孝道,莫起争执,跟父母意见不同时,要好好跟他们沟通,跟他们解释,让他们欢喜。

4. 每个时代都一样,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就要胎教,胎教很重要。

5. 双方会伤害是彼此有因果,若有相欠,消完因果后,彼此就会渐渐没有磁性,不会一直惦记。

 

 

 

(外灵/冲犯/魔性篇/被下符)

1. 修行不是修表相,不要求灌顶;若遇到外道灌顶,所灌均为黑气,被灌了黑气后,要清毒是需要时间的,来世也会很辛苦。

2. 念化解皈依和效忠效劳外道的经文,会很辛苦,甚至很痛苦、很不舒服,但没辛苦,以后不快活,要忍耐,要静下心来,专心念诵;可以跟来干扰的外灵沟通,请祂与您一样,一同修正道。

3. 过去世修偏,现在要修回正法,干扰会较多,要有毅力决心。

4. 万法唯心识,心善较不会招感干扰,心不善会招感很多干扰。

5. 修行一定会有考试,干扰就是考试的一种;干扰是幻相,有干扰即是训练定力,如如不动,不随境起伏,不随心起伏,以后遇到事情才不会怕。

6. 过去世不明真理、不明正道而修入外道;过去修入外道,就容易有通道联机,自己想什么对方大部分都会知道,所以本世要契入正法、断恶修善,干扰会很多,要有毅力、决心去面对人事物。

 

 

 

(社会环境/其它篇)

1. 遇到事情,不要怕,要面对它、处理它、放下它。

2. 要将每件事当成训练自己的机会;要跟自己比,不要跟别人比。

3. 相由心生,要修正行为,心量放大,修得好,相会变好;可多念经,都做能利益众生的事。

4. 做事实在就好。

5. 凡事不能大意,若大意,就容易出问题。

6. 修行,不要以讹传讹,要智慧判断,如治病,要找专科医师咨询,修行也一样,要找正法修。

7. 佛助自助,人要先自己努力,佛菩萨才会适时帮忙;过去世没造善因,本世就要努力造。

8. 万事起头难,要多忍耐,要先学东西,有机会时方能出人头地。

9. 事实系要时间的淬炼来证明,路遥知马力。

10. 做资源回收是帮忙清扫,有慈悲心,让环境不脏乱、不产生细菌,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,此为善事,累积福报。

11.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,有时小人是隐藏版的,有利益冲突才浮现;每个地方都有小人,没利益冲突则小人会隐藏,有利益冲突就会显露。

12. 行行出状元,找工作只要可以赚钱,不违背因果、不违背良心、不违法的都可以。

13. 万事起头难,天下没有一帆风顺,遇到问题要想办法克服,只有努力往上游,才能出人头地,任何人都一样。

14. 愈不攀缘,心愈清净;心愈清净,纠葛越少。

15. 时间是用钱买不到的。

16. 物质科技发展到极限就会物极必反,此系常态。

17. 讲话不简单,讲得好、讲得圆融,要有智慧。

18. 烦恼无法解决事情,事情要处理才会圆满,自性自渡,自己灵性要靠自己才能提升,愈不攀缘,才能愈清净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