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以袈裟遮圍。不令人見。為說金剛經。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
 

淺譯:

「祖以袈裟遮圍」:五祖大師,看見六祖大師進來,於是乎去把門插上。那時候,窗戶不是玻璃的,是用紙糊的,五祖大師,還恐怕外邊有人看見六祖來,偷著在外面看,或者在外面偷聽,就用袈裟,他的袈裟很大的,把兩個人的頭,都包到一起。就像今天果逸在上面打坐,用條 blanket(毯子)把頭包上;但是這是兩個人,不是一個人。包上頭幹什麼呢?就在那裏面講《金剛經》。

你看!不像我給你們這麼公開講,五祖講《金剛經》,祕密地講,就教六祖怎麼樣才能成金剛不壞身。由一開始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更豁然大悟。這樣講法,是真不容易講,很憋氣的,把頭包上了布,不通氣;這樣講法,是不太好講的。

六祖大師說:「猶欠篩在。」這個就是說除糞,除見思的煩惱。說雖然知道用功的方法,但是對見思的煩惱,還沒有清除淨盡,這是「猶欠篩在」。還有,沒有人證明,雖然自己的功夫,用得登峰造極,爐火純青,到最好這種境地了,可是沒有經過明眼善知識的印證,這也叫「猶欠篩在」。

所以五祖大師聽他這樣講,就預備印證他的功夫。印證功夫,如果就告訴他:「你三更天到我那兒。」

或者「你到我房裏,我給你講講,我和你談一談。」當時我相信有其他的人在旁邊,五祖這樣一說,這個話很快地就會傳到神秀的耳朵裏去。神秀這一班黨徒如果知道,恐怕對於六祖又有不利;所以五祖大師就不講話,看看六祖大師的智慧怎麼樣?就敲碓三下,然後掉背著手,回到自己房裏去了。

那麼他這樣的舉動,六祖大師明白他的用意,可是其他的人如聾若啞,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?因為這是無聲說法。就是神秀的情報再快,甚至有無線電,安著radio,但是沒有聲音,你就沒有法子知道是怎麼回事?所以要點在這個地方,這我們應該知道的。

到房裏,又以袈裟遮圍,「不令人見」:不令其他的人看見。

「為說金剛經,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:為六祖大師講《金剛經》。

雖然說是講《金剛經》,這其中還說幾句最要緊的,我現在也告訴你們。因為我當時有雷達,所以有錄音機錄下來,以下是五祖和六祖的談話,我現在告訴你們;這是在唐朝的錄音機,不是現在的錄音機。怎麼說的呢?

五祖大師就說:「你想要成佛嗎?」

六祖大師說:「是!我是想要成佛,我不想做其他的事情,就唯求作佛。」

五祖大師說:「你的志願,是非常好的;但是你想要成佛,先要斷無明。這無明也就是生出見、思的煩惱。你想要斷這個見、思的煩惱,先要斷無明。無明就是事情發生,你不懂,你不明白,這叫無明。

好像人的生死,就是由情愛使人生死。你想要沒有情愛,就先要破無明;無明一破,你的見惑和思惑,也就都沒有了。這無明是生死的根本,你想要斷無明,了生死的根本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: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』無所住,無所住什麼啊?無所住這個情愛;你不住到情上,不住到愛上,你去欲斷愛,生死就會了。」

六祖大師一聽,豁然開悟,洞徹本來面目,說:「喔!原來就是這麼回事,這沒有什麼困難的,很容易。」所以他就開悟了。

以上是唐朝的錄音,現在我開開給你們聽。

修行、學習佛法,首先要把應無所住這個心再生出來。不住,就是不住於情,不住於愛。你要是住到情上,住到愛上,這就是無明,也就是生死。你不住於情,不住於愛,不住於有,不住於空,這就是中道。中道並不是沒有「有」,也不是離了空,也不是另外在情愛外邊,再找出來一部份;就是在這個上邊,就能把它變過來。

你變情和愛成為真正的般若智慧,這就是「覺」;你要是不變過來,這就是「迷」。迷和覺,就是一轉身的功夫。你只要能轉過身來,所謂「回頭轉面」,你一回頭就是。

所以中國有一句話說:「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。」你若能回頭,這就是涅槃,也就是彼岸。你要是不回頭,恣情縱欲,任著情愛去跑,愈跑愈遠,就是愈迷愈深;但是雖然深遠,你只要能一轉身,這就是頓悟。頓悟就是覺,你能覺,就是佛,你成佛了。

說:「那我成佛,沒有工作了,怎麼辦呢?就坐那兒,等著人給我燒香叩頭,這我覺得這沒有什麼意思。」那你可以再來做眾生啊!再來做眾生,和眾生做朋友,你度眾生都去成佛。成佛雖然說是沒有意思,但是他沒有煩惱,沒有憂愁。昨天講有個鬼,不願做人,說:

我今作鬼三千秋,也無煩惱也無愁

生公叫我為人去,只恐為人不到頭

那個鬼雖然沒有煩惱,沒有愁,但他是屬陰,佛是屬陽的。佛好像太陽光,鬼雖然是沒有煩惱,沒有愁,他盡是在晚間出現的。所以你好好算一算,你是願意做鬼啊?是願意作佛?願意做鬼,有情愛不要緊的;願意作佛,就要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 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以袈裟遮围。不令人见。为说金刚经。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
 

浅译:

「祖以袈裟遮围」:五祖大师,看见六祖大师进来,于是乎去把门插上。那时候,窗户不是玻璃的,是用纸糊的,五祖大师,还恐怕外边有人看见六祖来,偷着在外面看,或者在外面偷听,就用袈裟,他的袈裟很大的,把两个人的头,都包到一起。就像今天果逸在上面打坐,用条 blanket(毯子)把头包上;但是这是两个人,不是一个人。包上头干什么呢?就在那里面讲《金刚经》。

你看!不像我给你们这么公开讲,五祖讲《金刚经》,秘密地讲,就教六祖怎么样才能成金刚不坏身。由一开始,讲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更豁然大悟。这样讲法,是真不容易讲,很憋气的,把头包上了布,不通气;这样讲法,是不太好讲的。

六祖大师说:「犹欠筛在。」这个就是说除粪,除见思的烦恼。说虽然知道用功的方法,但是对见思的烦恼,还没有清除净尽,这是「犹欠筛在」。还有,没有人证明,虽然自己的功夫,用得登峰造极,炉火纯青,到最好这种境地了,可是没有经过明眼善知识的印证,这也叫「犹欠筛在」。

所以五祖大师听他这样讲,就预备印证他的功夫。印证功夫,如果就告诉他:「你三更天到我那儿。」

或者「你到我房里,我给你讲讲,我和你谈一谈。」当时我相信有其他的人在旁边,五祖这样一说,这个话很快地就会传到神秀的耳朵里去。神秀这一班党徒如果知道,恐怕对于六祖又有不利;所以五祖大师就不讲话,看看六祖大师的智慧怎么样?就敲碓三下,然后掉背着手,回到自己房里去了。

那么他这样的举动,六祖大师明白他的用意,可是其他的人如聋若哑,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?因为这是无声说法。就是神秀的情报再快,甚至有无线电,安着radio,但是没有声音,你就没有法子知道是怎么回事?所以要点在这个地方,这我们应该知道的。

到房里,又以袈裟遮围,「不令人见」:不令其他的人看见。

「为说金刚经,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:为六祖大师讲《金刚经》。

虽然说是讲《金刚经》,这其中还说几句最要紧的,我现在也告诉你们。因为我当时有雷达,所以有录音机录下来,以下是五祖和六祖的谈话,我现在告诉你们;这是在唐朝的录音机,不是现在的录音机。怎么说的呢?

五祖大师就说:「你想要成佛吗?」

六祖大师说:「是!我是想要成佛,我不想做其他的事情,就唯求作佛。」

五祖大师说:「你的志愿,是非常好的;但是你想要成佛,先要断无明。这无明也就是生出见、思的烦恼。你想要断这个见、思的烦恼,先要断无明。无明就是事情发生,你不懂,你不明白,这叫无明。

好像人的生死,就是由情爱使人生死。你想要没有情爱,就先要破无明;无明一破,你的见惑和思惑,也就都没有了。这无明是生死的根本,你想要断无明,了生死的根本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说的: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』无所住,无所住什么啊?无所住这个情爱;你不住到情上,不住到爱上,你去欲断爱,生死就会了。」

六祖大师一听,豁然开悟,洞彻本来面目,说:「喔!原来就是这么回事,这没有什么困难的,很容易。」所以他就开悟了。

以上是唐朝的录音,现在我开开给你们听。

修行、学习佛法,首先要把应无所住这个心再生出来。不住,就是不住于情,不住于爱。你要是住到情上,住到爱上,这就是无明,也就是生死。你不住于情,不住于爱,不住于有,不住于空,这就是中道。中道并不是没有「有」,也不是离了空,也不是另外在情爱外边,再找出来一部分;就是在这个上边,就能把它变过来。

你变情和爱成为真正的般若智慧,这就是「觉」;你要是不变过来,这就是「迷」。迷和觉,就是一转身的功夫。你只要能转过身来,所谓「回头转面」,你一回头就是。

所以中国有一句话说:「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」你若能回头,这就是涅槃,也就是彼岸。你要是不回头,恣情纵欲,任着情爱去跑,愈跑愈远,就是愈迷愈深;但是虽然深远,你只要能一转身,这就是顿悟。顿悟就是觉,你能觉,就是佛,你成佛了。

说:「那我成佛,没有工作了,怎么办呢?就坐那儿,等着人给我烧香叩头,这我觉得这没有什么意思。」那你可以再来做众生啊!再来做众生,和众生做朋友,你度众生都去成佛。成佛虽然说是没有意思,但是他没有烦恼,没有忧愁。昨天讲有个鬼,不愿做人,说:

我今作鬼三千秋,也无烦恼也无愁

生公叫我为人去,只恐为人不到头

那个鬼虽然没有烦恼,没有愁,但他是属阴,佛是属阳的。佛好像太阳光,鬼虽然是没有烦恼,没有愁,他尽是在晚间出现的。所以你好好算一算,你是愿意做鬼啊?是愿意作佛?愿意做鬼,有情爱不要紧的;愿意作佛,就要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六祖法寶壇經圖片_通用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pen52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