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:

 

古有云:「觀德於忍,觀福於量」,要看一個人有沒有德行,就看他得忍辱力有多強;要看一個人有沒有福報,就看他心量有多寬大。心胸要寬大、心量要放大,對萬事不要執著,要看得開,不要老是關注在事物相上,綁得自己動彈不得。

 

誦經可以提升心性、增長智慧;靜坐可以沉澱思緒、降伏妄念。心性和思緒穩定後,待人處世就會比較圓融,量大,福就大,人空空地來,空空地回去,過程要自己努力,結果才會完善圓滿。

 

心不要隨外境飄移、不要隨波逐流,要守好本心,世間萬物皆是一合相,修行要修心,不是修相。修行就是在修清淨心,滌除心上的塵世濁垢,使其不染塵,不起心動念,如如不動,應無所住。

 

每個人都會遇到問題、面臨困難,這是自己的功課,要無所畏懼,勇往直前,就能破迷開悟。「他造他的業,我修我的行」,不被境所困,不被相所縛,不被塵所染,才能轉識成智,轉煩惱為菩提。

 

(分享完畢)

 

佛法,是佛留給眾生最好的禮物,能教化心性與改變命運。一位高僧大德說:「人間佛教是導正人心,改進生活;人間佛教是淨化心靈,充實生命;人間佛教是提昇人性,美化世間;人間佛教是入世與出世的圓融。」佛法,是人生路上的指引,如同地圖,讓我們明確地知道目的地在哪裡;如同指北針,讓我們知道正確的方向,不會走上歧路;如同軌道,讓我們依正軌而行,不會落入險境。

 

生活中處處都是道場,讓我們能處處落實佛法。修行,不是只有誦經持咒,而是要將所誦的經典轉化成智慧,運用在日常生活,解決各種問題、圓滿人際關係。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佛法是眾生在人世間立身處世的依據,以經為師,以經為戒,遵循佛法的教誨,才不會行差踏錯、修偏走斜。人生路很長,想要修得正果,就需時時以經校正,避免偏離正道;人生路亦很短,不想虛耗光陰,就需時時以經約束,避免蹉跎浪費。

 

證嚴法師開示:

 

我們應該要時時警惕,知道自己是很渺小的一個人,進而能夠敬天畏地,對人有一分尊重與愛;若能夠如此,才能真正做到大慈無悔、大悲無怨、大喜無憂、大捨無求,慈悲喜捨的人生。

 

修行要及時,為善要及時,有了因緣,要及時把握,自己要懂得利用時間、把握時間、珍惜時間,好好地照顧這一念心,才能回歸清淨無染的大愛。

 

我看過一則簡單的故事,卻發人深省:有位農夫天天辛勤地工作,並且感恩耕牛的付出,因為這頭牛為他減輕許多勞力;也感恩大地的賜予,由於有這片土地,才讓他耕作有收穫;更疼惜一粒粒的種子,所以認真地耕耘,讓農作茁壯成長。

 

有一天農閑時,他想到自己一生忙碌,年復一年、日復一日不斷地工作,也應該為將來打算。他想到有位修行者,自稱所住的地方是一片淨土洞天。老農夫起了一個心念─ ─到底什麼叫做修行?修行的境界又是如何?

 

內心生起許多疑問,於是決定上山請教這位修行者,他很尊敬地問:「請問您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修行,所求為何?」

 

修行者就說:「我要練就一念耐得久的心。」

 

老農夫就和這位修行者對坐,沉默了許久。突然間,老農夫起身離開,非但沒有恭敬地道別,反而走出山洞之後,還回過頭對修行者說:「你這樣的修行,將來會墮落地獄。」

 

這位修行者聽到老農夫的無禮言辭非常生氣,當下就追出洞外,對老農夫破口大罵。老農夫不疾不徐地說:「你不是要修一念耐得久的心嗎?」

 

這則簡單的故事很有啟發性。修行,要修一分能耐談何容易!這功夫應如何做起?是否身處深山、遠離塵囂、安然寧靜就能修得?其實並不然。修行要在人群中,以人與人之間的人事物,修煉自我心性。

 

要修自己的心,外境只是在訓練我們的心性,給我們創造一個修行的環境。所以做與不做,都是我們自己的事,修與不修也是我們的事。修行者時時都要心安,種種的事情我們要善解,我們的心才會寬,才能夠包容一切。修行人要做宇宙的大覺者,覺悟宇宙真理,要把心打開包容乾坤、太虛,心比太虛大,就能夠包容天地萬法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。

 

所以我們要雙管齊下,福德與智慧雙修,慈悲與智慧平行,修行就能在人間路開始起步,入人群中知道法、了解了法、體驗法、證悟法。(引用完畢)

 

修行,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,讓自己做一個不畏艱難、恆持謙卑、成熟圓融的人。凡事皆有因果,現世的一切因緣果報,皆源於過去累世的業力牽引,而有現前的受報。若什麼都不做,就會隨著因緣果報輪迴流轉;若是能精進修行,認真消業,那命運就會漸漸改變,未來就會漸漸好轉,災難遠離,吉祥隨至。

 

很多人誦經誦得又快又好,但口誦心不轉,命運還是不會改變。誦經持咒只是修行的入門功夫,正所謂「誦經不如解經,解經不如行經。」修行要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大乘經典教導眾生修行的方法,知道方法後,還要一步一步地確實的去做,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。如果知道方法,但在日常生活各方面,還是同以前一樣,投機取巧、怨天尤人、勾心鬥角、見利忘義,那表示誦經持咒只是做了表面功夫,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、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進步。

 

想要改變命運,轉識成智、轉煩惱為菩提,首先就要轉變行為和觀念,把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。要在生活中落實佛法,行六度波羅蜜,運用慈悲與智慧解決各種問題、突破各種逆境。如此,才能利人利己,在惡劣的環境中泰然處之,在行有餘力時幫助他人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

 

佛光普照,萬事順意;法水長流,福慧雙增

佛光普照,萬事順意;法水長流,福慧雙增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尊天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l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