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」——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:印光大師,《印光法師文鈔全集》(包含增廣、續編、三編、三編補)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,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。以下為〈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〉,希望您細細品嘗,並落實於生活,調整心態,轉變人生!

相關文章連結如下,請多多分享流通:http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3201188

 

分禪淨界限(3)禪宗俗諦與真諦之別

 

原文:至如禪宗,若單提向上,則一法不立。佛尚無著落處,何況念佛求生淨土。此真諦之一泯一切皆泯,所謂實際理地,不受一塵,顯性體也。若確論修持,則一法不廢,不作務即不食,何況念佛求生淨土。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,所謂佛事門中,不捨一法,顯性具也。必欲棄俗諦而言真諦,則非真諦也。

 

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,身既不存,心將安寄也。若即俗諦以明真諦,乃實真諦也。如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也。此從上諸祖密修淨土之大旨也。(正)與體安和尚書

 

譯文:說到禪宗,如果一路單提向上去參究,是一法不立的。佛尚且沒有著落的地方,何況唸佛求生淨土。佛法說的「真諦」,是一泯一切都泯,即所謂實際理體,容不得一點灰塵,顯示的是本來清淨的本性。若落實在修持上,又一法不廢,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,何況是唸佛求生淨土。這是講的「俗」。從「俗諦」來說,一立一切都立,所謂「佛事門中,不舍一法」,顯示的是自性本具的外相。一定要拋棄俗諦而談真諦,那就不是真諦。

 

例如拋棄四大、五蘊,去尋找心性,既然連身體都不存在了,此心寄託何處?所以說,不廢俗諦以明真諦,才是實實在在的真諦。比如:眼有見性,耳有聞性,就是四大、五蘊所顯露的心性。這就是歷來各位祖師暗下功夫修持淨土法門的密旨。

「信願念佛」—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

「信願念佛」—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