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信願念佛」—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
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」——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:印光大師,《印光法師文鈔全集》(包含增廣、續編、三編、三編補)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,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。以下為〈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〉,希望您細細品嘗,並落實於生活,調整心態,轉變人生!
相關文章連結如下,請多多分享流通:http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3201188
釋普通疑惑(14) 論心性 佛與眾生之別
原文:一切眾生,皆有佛性。而佛與眾生,心行受用,絕不相同者,何也。以佛則背塵合覺,眾生則背覺合塵。佛性雖同,而迷悟迥異。故致苦樂昇沈,天淵懸殊也。若能詳察三因佛性之義,則無疑不破,無人不欲修習矣。
三因者,正因、了因、緣因也。
一、正因佛性,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,諸佛所證真常之法身。此則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。處生死而不染,居涅槃而不淨。眾生徹底迷背,諸佛究竟圓證。迷證雖異,性常平等。
二、了因佛性,此即正因佛性所發生之正智。以或由知識,或由經教,得聞正因佛性之義,而得了悟。知由一念無明,障蔽心源。不知六塵境界,當體本空,認為實有。以致起貪瞋癡,造殺盜淫。由惑造業,因業受苦。反令正因佛性,為起惑造業受苦之本。從茲了悟,遂欲反妄歸真,冀復本性也。
三、緣因佛性,緣即助緣。既得了悟,即須修習種種善法,以期消除惑業,增長福慧。必令所悟本具之理,究竟親證而後已。
請以喻明。正因佛性,如礦中金,如木中火,如鏡中光,如穀中芽。雖復本具,若不了知,及加烹煉鑽研磨礱種植雨澤等緣,則金火光芽,永無發生之日。
是知雖有正因,若無緣了,不能得其受用。此所以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,而即欲度脫。眾生由不了悟,不肯修習善法,以致長劫輪迴生死,莫之能出。如來於是廣設方便,隨機啓迪。冀其返妄歸真,背塵合覺。(正)陳了常往生發隱
譯文:一切眾生,都有佛性。但是佛與眾生,心行受用,絕不相同,這又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,佛是背塵合覺,眾生是背覺合塵,佛性雖同,迷悟卻完全不同,所以才有苦樂升沉、天淵懸殊的差別。如果詳細考察「三因佛性」的意義,那麼無疑不破,人人都想要修行了。
什麼是「三因佛性」?三因,就是正因、了因和緣因。
第一、正因佛性,就是我們即心本來具有的妙性,諸佛所證真常的法身。它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處生死而不染,居涅槃而不淨。眾生徹底違背,諸佛最後圓證,迷證雖異,性常平等。
第二、了因佛性,即正因佛性所產生的正智。或得善知識指點,或讀經教,得聞「正因佛性」之義,因而得到明瞭覺悟。以前由於一念無明,障蔽心源,不知道六塵境界當體本空,以為實有,以致起貪瞋癡,造殺盜淫等罪。由惑造業,因業受苦。反而讓「正因佛性」成為起惑造業、受苦的根本。這樣開悟之後,就想要反妄歸真,希望恢復本性。
第三、緣因佛性,緣即助緣。既然能夠明瞭覺悟,就必須修習種種善法,以便消除惑業,增長福慧,一定要徹底親證到所悟的本具之理,才肯甘休。
請讓我用比喻來說明。正因佛性,如礦中金,如木中火,如鏡中光,如穀中芽,雖然原本就存在,但是你不知道,或者是知道了,又不去開發,金礦得不到冶煉,可點火的木材沒有燃燒,有光的鏡子不曾磨擦,有芽的穀子得不到播種和雨水等緣,則礦中的金、木中的火、鏡中的光、穀中的芽,永無出頭之了。
因此要知道,雖然有「正因」,若無「緣因」、「了因」,也得不到受用!這就是為什麼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,而立即想度盡眾生的原因;眾生因為不明了覺悟,不肯修習善法,以致長劫輪回於生死之中,無法出離。我佛如來於是廣設方便,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機,給予相應的啟迪,希望眾生返妄歸真,背塵合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