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前些日子得到流感,難過了一星期。流感好了以後,至少過了兩個星期體力才慢慢恢復。生病期間,感受到時間難熬,也再次體會了「身不由己」的感覺!無怪乎阿伯一直跟我們說:「修行是修清淨心,遇境要如如不動。」生病也是一種考驗,而單單要忽略「不舒服」的感受,就非常難了,更不用說其他的了。
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」「世間」說的其實是生活,也能代入工作、感情、親情,或前陣子剛經歷過的生病,甚至能代入順心如意。生命無常,人生潮起潮落,一帆風順時,人要往前看,因為前面有比我們更優秀的人,如此警惕自己,才不會得意忘形;遭遇挫折時,人要向後看,因為後面有比我們更不幸的人,如此鼓勵自己,才不會灰心喪志。
我很喜歡衛星導航裡的一段話:「您已偏離路線,已為您重新規劃路線,請在合適的位置選擇掉頭。」將這段話套用在修行上其實非常貼切。眾生累劫輪迴,已經習慣了讓貪嗔癡主導我們的為人處世,如今有了經典的智慧導航,照著經典修行,偏離的路線不往下走,下定決心,「選擇掉頭!」
未學佛前,我們第一個念頭想的,總是自己的利益,學佛後,知道萬事皆離不開因果。這時要學會收斂自己的慾望,嘗試為眾生想一想。學著、學著,漸漸習慣了,看別人正在享用美食或成果,自己卻不能享用或無法獲得,也會感到萬分幸福!這是每個在修行路上逐漸提升的人,很深刻也很珍貴的體會。
「成全別人」,在未學佛前,會覺得委屈、嫉妒或吃醋,但隨著唸經的時間長了,心性跟著成長,格局也跟著逐漸放大,會樂意看到別人獲得幸福,自己也會因為樂於分享喜悅,而覺得很快樂。這時候的感受,純然是一種心境的滿足,沒有一絲一毫犧牲的感覺。
無論外在環境如何,各人有各人的喜怒哀樂,只是我們往往因為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一面,而忽略了每一個人都有低潮哭泣的時候。說到底,人生路要自己去走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,誰也不用羨慕誰,誰也不用看輕誰。人生沒有死胡同,有時候選擇掉頭,總會找到新的路。
(分享結束)
有緣人在病中體會到收斂慾望、成全別人、樂於分享,這是很珍貴的修行體會。體驗過病痛衰落的身不由己,就會更珍惜平安享清福的好時光。
南懷瑾老師說:「紅塵裡的人生,就是功名富貴,普通叫做享鴻福。清淨的福叫做清福,人生鴻福容易享,但是清福卻不然,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。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,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。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。佛經上說,一個學佛的人,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,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鴻福,對鴻福有厭離心,才是走向學佛之路。」
佛法並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做,一個人躲到深山閉關修行,而是學會在世間的森羅萬象中,看到因緣合和,看到緣起性空。在逆境中明白所有的苦難,都有其緣由,反躬自省,不怨天尤人,懺悔求進步;在順境中保持清醒,不為名聞利養所惑,放下汲汲營營的追逐心,盡己之力,貢獻社會,安愚守分,隨緣渡眾。
人生潮起潮落,經歷高峰與低谷,以經典為智慧導航,照著經典修行,偏離的路線不往下走,把持好「心」的方向,浪裡來去向前走。修行的目的是什麼?是用福報換取外在的財、勢、名、權、位,還是修福、修慧,運用自身的經驗與智慧,利益眾生、造福社會?
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,心量越寬廣,格局越開闊,果位就越提升。阿伯說:「修行就是要修得心性的解脫,要得到解脫,就要從佛法中尋覓。口誦心要行,無相、無念、無住,隨順因緣,該來就來,該去就去,莫執來去,莫執有無。」
學習佛菩薩的眼光,學會把每個眾生都當成未來佛。在別人低潮的時候,給予鼓勵安慰、智慧指引,在別人享受榮耀的時候,隨喜讚嘆,歡欣祝福。對於對的、好的、有益社會大眾的事情,都能生起歡喜、讚歎之心,更是抱持心情愉快的妙方。當我們對世界充滿善意、讚嘆,這世界也會向迴力球一樣,給予我們美好的祝福與支持。
淨空法師說:「隨喜功德與自身快樂息息相關,能否隨喜他人的功德,直接關係到我們自己是快樂的,還是煩惱的。現代人的煩惱很多,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無休止的攀比造成的。從攀比開始,然後嫉妒,然後絞盡腦汁地去獲取,或者去破壞,這是現代人煩惱重、壓力大的重要原因,這些煩惱和壓力都是從自心的錯誤認識開始的。
我們當下隨喜,當下就快樂。如此,還有何求呢?至於以後有沒有,那是以後的事,當下才重要。否則,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,然後就產生了一種酸溜溜的嫉妒心理、自卑心理,如果這個心態改變不了,那麼不管再怎麼努力,獲得如何多的財富,他始終都不會開心的,因為他總有比不上別人的時候。所以說,個人的心態和思維習慣,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快樂的根本。」(引用結束)
真心讚嘆,隨喜祝福。把握好自己的身語意,用心過好當下的每個片刻,把自己的生命活得健康、光彩,給這個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力。作佛的手,與佛同行。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