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近日備課《大學之道》,初讀之時理解尚淺,偶得印光法師對「格物致知」的獨到闡釋,頓覺豁然開朗。法師云:「物者何,即心中之私欲。格者,格除屏棄。人心中無有私欲,則知見自正。」印光法師開示指出,「格物」即摒棄私欲,「致知」為獲得正知、正見,這一解釋與朱熹的注解大相徑庭,卻更讓我心悅誠服,前後的邏輯變得更加貫通,很高興有機會能以新的角度啟迪學生,共同探索背後的思想內涵。

 

印光法師:「正心誠意之事,即一字不識之匹夫、匹婦,但無偏私之欲心,均做得到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事,從本上說,乃格物一事。物既格,則知致,意誠,心正,身修矣。」

 

這一席話猶如醍醐灌頂,讓我恍然大悟,並開始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問題。我不得不想到屢次迴向失敗的根源,不正在於此嗎?在唸誦經文時,我常常夾雜私欲,雜念叢生。由於有欲念,我便無法做到意誠、心正,自然無法以全然的清淨心、恭敬心和專心去唸誦經文,也無法誠心契入懺悔,忽視了業主菩薩的存在和感受,最終導致功德力不足,時常要補幾次,才可以迴向圓滿一筆業障。

 

當下,我們習慣於急功近利,終日營營汲汲,追求那些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實際利益。讀聖賢書,向內觀照,躬身自省,便是無用之用,而我卻常錯把讀經修行當成達到個人某種現實目的的途徑,這樣的做法完全悖離了誦經修行的原始初衷—消業障、去執心、提心性,實則是捨本逐末。

 

再者,我又因貪圖功德而讀經,導致心不清淨、徒生煩惱。梁武帝曾問達摩祖師,自己是否有功德,達摩祖師回答:「沒有功德。」《六祖壇經》:「武帝心邪,不知正法」,因為梁武帝居功自傲,貪圖功德,不懂佛法,丟失了所有的功德。修行不僅在於「行」,還貴在修「心」,需時刻自省身口意,反思貪嗔癡慢疑五毒之念,依古聖先賢的至理名言,去惡修善。

 

轉念之間,我又明白了為何有時迴向成功後,問題卻沒有得到明顯改善,如情感波折、人際不暢等等。排除那些隱藏的干擾,種種狀況其實也沒有糾結的必要。如果將佛經當做滿足私欲的工具,簡直是暴殄天物,違背大道正法,遠離「至善」的境界。

 

讀經常給人思路開闊、靈感迸發之感悟,讓人獲得更多正向的智慧能量,掙脫逆境,心性轉好,易於正面思考,轉心、轉念,最直接的說法就是心情好了,想得開了,情緒穩定,心無波瀾,而這些才是我們最珍貴的無用之大用。

 

有人評價當今教育培養出的人才,太多為精緻利己主義者,讀書人多是負心之輩,究其原因,我想在於私欲過重,太著眼個人利益,太計較得失,少有修齊治平的遠大志向,和為眾生服務的高尚格局,不注重探尋精神層面的富足,和生命本真的意義,與聖賢的教誨漸行漸遠。我們急需為忙碌的人生留出一點縫隙,去功利之心,做一些看似「無用」之事,回歸至善之境。

 

(分享完畢)

 

格物致知,最早出自於《禮記‧大學》:「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。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,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。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」

 

王陽明認為「格物」是內在的格心,由內而外。他訓「物」為事,是「意之所在」,因此「物者,事也,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,意之所在之事謂之物。」《大學問》:「身之主宰便是心;心之所發便是意;意之本體便是知;意之所在便是物。如意在於事親,即事親便是一物;意在於事君,即事君便是一物,……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,無心外之物。」這種「格物」,使心本體每時、每刻都處於純正的狀態,使本體處於純善無惡的狀態,這就是《大學》中所說的「止於至善」,「格物」的價值旨歸為「止於至善」。(引用完畢)

 

格物致知,雖有不同學者提出不同看法,但若以心為出發點,實踐格物致知,對於修行是有很大的啟發與助益。我們凡夫之所以困在煩惱當中,流離於輪迴當中,及不斷造新殃惡業,都是不懂得內心格物,心性無法提升,自然迷失於世間的慾望裡。

 

淨空法師:「人的智慧不開,什麼原因?被物欲迷惑了,物欲錮蔽真智,蒙蔽了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,就迷失了自性。因此格物,用我們佛法來講,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格物,我們佛門祖師大德這樣替我們解釋。也就是說,你要真正修身從哪裡修起?從斷煩惱下手,格物就是斷煩惱,物欲是煩惱,你要從這下手。煩惱輕,智慧就長了,致知是智慧生起來,煩惱輕智慧長。

 

格物是斷煩惱,是消業障。物是物欲,欲望,欲望要把它斷掉。格是格鬥,這自己跟自己打仗,把自己的欲望戰勝。戰勝之後,智慧就開了,這個東西是障礙智慧的。煩惱、業障消除之後,自性智慧就開了。智慧開了,你的意才誠,你的心才會正,然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
 

格物而後致知,致知是開悟,真實智慧現前。所以你只要有物欲橫在心裡,你的心就不會開竅,你的心只會生煩惱,不會生智慧。你要想像惠能大師一樣,『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』,這很令人羨慕。他為什麼常生智慧?他心裡沒有煩惱、沒有自私自利、沒有名聞利養、沒有五欲六塵、沒有貪瞋痴慢,這個心就常生智慧。我們要不把這些東西拔除,智慧怎麼會現前?這是修行的根本,從根本修。」(引用完畢)

 

有人覺得格物致知就是要我們克服自己的慾望,沒有慾望人生豈不是沒有樂趣?這是一種自我催眠的漂亮話,人如果只有依照慾望行走,內心只有充滿要滿足慾望的念頭,就會越來越跟畜生道、三惡道相應,失去當人的資格,未來有無盡的苦等著。而格物致知,讓我們可以守好本心,守好自身的言行,讓我們至少不會墮落。

 

我們要如何透過佛法修行,讓內心的自性光輝盡早透露出來?老實依照佛菩薩的開示而行,每天誦經、靜坐、內觀,莫小看這些每日重複的功課,日積月累,我們的心性就會漸漸越磨越光。佛法是教導我們了解世間的真相,以及內心妄想煩惱的根源,只要我們逐漸深入並暸然佛法於內心,就會將內心的烏雲撥雲見日,不再迷惘於邪見中。《六祖壇經》:「世人心邪,愚迷造罪,口善心惡,貪瞋嫉妒諂佞我慢,侵人害物,自開眾生知見。若能正心,常生智慧,觀照自心,止惡行善,是自開佛之知見。」

 

《華嚴經》:「洗滌形穢,當願眾生,清淨調柔,畢竟無垢。」用佛法的修行,來清洗自己的內心,用格物來革除內心的各種雜想、妄念,要能放下財色名食睡,各種物慾享樂的執著心,不追求各種功利主義,內心的佛性才能彰顯,是為致知。格物致知,是自己不斷去實踐內心修行的一環,當有更進步時,智慧就會更加透露出來,此時,能夠覺察、發現自己有著更清淨無憂的自在心即是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
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2024_10_繁-(04)-106.11.05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