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兩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分享一

 

前幾年,新業力來討報的提醒,是腳會「拐」到。說來奇怪,穿的是平底鞋,走的路面也很平順,就是會莫名像被什麼東西絆到,腳會無故拐了一下。但這拐的幅度,又不致於會跌倒受傷,只是當下會嚇一跳,然後有些莫名其妙。誦經銷業的人會變得對身邊事物敏感,發生幾次下來,每次請示的結果都是有新業力。

 

直到今年,新業力來討報的提醒變了,換成是胃痛。工作造成的吃飯不定時,讓胃病默默找上門,沉痾宿疾,因此成了靈界干擾的另一個著力點。這星期胃痛又上門,連續痛了兩天,吃藥不太有效果,終於忍不住了,請示阿伯:「是否有新業力?」佛菩薩開示:「前世,利用權勢,教唆人拿石頭砸業主菩薩致傷重往生,需誠心懺悔並持誦《金剛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《地藏經》三經各108部,以解冤釋結。」

 

說來神奇,自從開示後,胃就不痛了,真是感恩業主菩薩的提醒跟輕輕放過!下雨了,才會知道雨傘的重要;生病了,才會知道健康的重要。雨太大,有傘也沒用;病太重,有錢也沒用,最好是,趁著雨小的時候,趕快回家,或找到安全的地方避雨;最好是,趁沒病的時候,積極誦經銷業,或養生防病。平時養成誦經的習慣,多銷一筆業力,多累積一些福報,業力上門討報時,才有餘裕,請求業主菩薩輕輕放過。

 

習慣都是養成的,人的一言一行,日積月累下來,就會養成習慣。有的人自律,養成了很好的習慣;有的人懶散,養成了很壞的習慣。好的習慣,幫助成功,幫助你有籌碼請求業主菩薩的原諒,甚至能幫助自己,避掉上天降下的災厄。不好的習慣,造成墮落,讓人得過且過,一輩子的時間,就這麼虛晃過了。人來一遭不容易,人生很珍貴,思考一下,你習慣什麼?

 

人這輩子總在等,等將來,等退休,等不忙,等有時間,可是等等等,等來了遺憾,等來了沒選擇,思考一下,你在等什麼?

 

分享二

 

以前看《新水滸傳》總是斷斷續續的,反正裡面的人物故事,也是各自一章節,後來再湊在一起,感覺每位人物都各有特色。不過後來看到一集,是關於魯智深的片段,之前只知道他是花和尚,原來他是基層武官,後因仗義殺人被通緝,為了躲避官府追緝,出家避禍化為和尚。到末期,真的發心跑去廟裡出家了,也算是108條好漢裡,少數有善終的。

 

裡面有段劇情還滿發人省思的,描述魯智深晚上在廟裡聽到莫名的聲音,一問其他僧侶,回答是海浪的聲音,又稱為潮信。魯智深若有所思後,好像突然頓悟,當晚就坐禪往生了,留下一首小詩:「平生不修善果,只愛殺人放火。忽地頓開金繩,這裏扯斷玉鎖。錢塘江上潮信來,今日方知我是我。」

 

後來歷史上,清朝有位皇帝,也留下類似的詞句:「未曾生我誰是我,生我之後我是誰。」人生總是像海水,忙忙碌碌、來來去去,又不斷地累世輪迴,忙了一生,總是一場空。

 

以前寄望著,老來再修行,但年老力衰,坐著沒睡著就很慶幸了。尤其像家父年長後,罹患了失智,有時想想,這時的他又是誰。有人說,真正的死亡不是停止呼吸,而是從遺忘開始,什麼都忘了,過得開心,但也只是靠著本能在生活。

 

所以,修行在當下,行住坐臥無一不能修行,好好趁著還能誦經,多誦經、持咒。就算生活還是不順遂,該還的總是能多還一點。

 

分享結束

 

思考一下,你在等什麼?分享一的有緣人,長年努力誦經消業,等來了業主菩薩的高抬貴手,業障討報的提醒,只是腳拐一下,只是胃痛兩天,就能請示出新業力。分享二有緣人的父親,一生忙忙碌碌,寄望著老年時再修行,等來了年老體衰,等來了失智遺忘,分享二有緣人的蹉跎等待,換來了遺憾的領悟。

 

而文中分享的魯智深,是古典小說中的虛構人物,但之所以成為經典獲得共鳴,在於魯智深的經歷,體現了人性與佛性。他往生前的那首小詩,暗藏著作者對人生的體悟。第一重境界,「平生不修善果,只愛殺人放火」,是作為一介凡人的自我總結,為了生存打打殺殺,為了利益傷害別人,造惡的背後是為了生存,但太過違背良心的事,其實多數人也不敢做。

 

第二重境界,「忽地頓開金繩,這裏扯斷玉鎖」,當一個人經歷過社會的種種磨練,嚐遍人間悲歡離合、辛酸血淚之後,才會想到要修行。面對現實中的人事物,開始思考、醒悟,也開始有意識的修鍊,提升自己的心性。

 

當修行相當時日之後,才有機緣進入第三重境界,「錢塘江上潮信來,今日方知我是我。」看透生命的本質,看清世間的真相,來到超脫無我的境界。如同清順治皇帝的詩句:「來時糊塗去時迷,空在人間走一回。未曾生我誰是我,生我之後我是誰。長大成人方是我,闔眼朦朧又是誰。不如不來亦不去,亦無煩惱亦無悲。」

 

思考一下,你在人生的哪一重境界?等升官發財,等結婚、生子,等買房、買車,等退休、失智。在凡夫俗子求生存的階段,是否大錯不犯,但小過不斷,不知不覺,犯五戒、造惡業。還是,您已經來到人生的第二重境界?願意認真修行,真心懺悔,改過遷善,誦經消業,彌補前愆。盼望用自己的餘生,斷惡修善,將功補過。

 

佛法的教導,最終是引領我們進入第三重境界。《六祖壇經》:「智慧觀照,內外明徹,識自本心。若識本心,即本解脫。」凡夫俗子如你我,在生活的重重考驗中,反省體悟,鍛鍊覺性,學習用佛菩薩的眼光,看透世界的大千萬相。

 

《阿伯的話—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生老病死、悲歡離合皆是緣;世事無常,只因大多數的人無法了知過去所造作,不然,無常也是因果的產物。當無常來臨時,要有大福報者方能平安度過。要認清因果本質,好好棄惡揚善。」

 

人生,來是偶然,去是必然。思考一下,您習慣什麼?您的餘生要怎樣度過?生老病死總是業,年老體衰失智臥。因果濟世實難逢,莫再蹉跎又錯過。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
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2024_11_繁-(14)-106.10.01.jpg

2024_11_繁-(15)-106.10.01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