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我吃素多年了,對我來說,學佛要同時學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,這個智慧不只是善待動物,也是善待他人和自己。
善待動物:您吃素是基於慈悲心,不傷害、食用和使用動物製品。
善待他人:您周遭的親朋好友、同事都是為您好,您努力堅持吃全素理念的同時,也要好好與他人相處。
善待自己:基本上吃葷、吃素一樣,如果挑食的話,還是有許多營養攝取不到,可以多吃特定維生素、礦物質多的蔬菜、水果來補充缺乏的營養。例如,缺蛋白質可以多吃黃豆、黑豆、毛豆或相關製品,像豆腐、豆皮;缺鋅可以吃堅果,像南瓜子、芝麻、腰果、花生、核桃;缺鐵可以吃菠菜、葡萄乾、芝麻;缺鈣可以吃綠花椰菜、芥藍菜、豆干;缺維生素B12可以吃菇、紫菜、海帶。以上都是舉例,不是非吃那些不可,那只是眾多營養的食物之一。如果不想記那麼多,就是什麼菜都吃,不要挑食。
另外,去外面餐廳,就算是葷食餐廳,只要您別要求換個從來沒煮過肉的鍋子,基本上無論菜單上有沒有,您都可以試著問問店家,能不能做素食給您吃。我曾在山上牛肉麵店和客家葷食餐館,請店家幫忙炒全素炒麵,在偏鄉雜貨店,請店家製作全素炒飯和燙青菜。只要您的態度和善且客氣,店家通常會想辦法幫您的忙。
一般店家最容易做的是全素炒麵,因為他們常說炒飯沒有蛋,不知道怎麼炒,所以您在外面可以試著問問葷食店家,有沒有素食餐點,例如素炒麵或素湯麵之類的。但是,切記不要強迫別人,如果別人沒有或不願意做,您也不需要難過或生氣。有了正確的心態,到哪裡都容易找到可以填飽肚子的全素食物。另外,現在便利商店也有很多好好吃的素食粥、麵、飯、餃,或豆漿、香蕉和素食餅乾可選購。
在此想特別感謝那些願意幫忙製作全素餐點的店家和公司,因為您們的舉手之勞,使全素飲食者心生暖意,感恩您的慈悲為懷。也希望有更多店家能提供素食餐點,不用多,即使只有一道,都會讓全素者感恩且眼睛發亮,讓他們不用成為餐桌上的邊緣人。
我們所做每一件利他的小事,也許看起來微不足道,卻可能成為某些人心靈的依靠。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要忽略,自己能給別人帶來的正能量。
記得,不要生氣,笑臉迎人,善待每一位與您互動的人,您永遠不知道哪一天您不經意的善意,會讓人銘記在心。
(分享完畢)
每一個人都有吃素的因緣,通常吃素是因為有在修行。一般大眾認為為了宗教因素而吃素,又稱宗教素。很多時候吃素的過程充滿考驗。當冠上了修行人的名字,或是以自己為修行人,大眾就會用放大鏡去檢視你。如同一個人在一家公司冠上總經理的頭銜,因為要管理層層工作,下面的員工就會用放大鏡檢視上面的人一樣。
也如同父母管教孩子,父母在生活中一直看手機,但因為知道手機會影響孩子,所以管孩子不能看手機。但是聰明的孩子就會跟父母說:「你也一直看手機!」知道跟做到是兩回事,這是人性的考驗,但言行必須合一。
如果修行人如同有緣人一樣,凡事檢討自己,不檢討別人;凡事反求諸己,而非要求他人;能夠融入大眾,且與人相處和樂融融,才是成功的修行人。
佛陀悟道後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三百餘會。所謂學佛,就是要了解佛菩薩的教導,並將之運用在日常生活中。像有緣人每一天生活,都用感恩的心善待動物、善待自己、善待每一位與他互動的人,就能給別人帶來正能量。
《阿伯的話-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修行人為了長養慈悲心,所以選擇吃素,但吃素的人卻不代表一定有在修行,學佛人在這事理上應了解清楚,才能真正明白吃素的意義。」
修行是自己的事,不是修給誰看,也不是修相,而是修心,一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善知識!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。在家能行,如東方人心善;在寺不修,如西方人心惡。但心清淨,即是自性西方」。
吃素是一種行為,而這背後的原因,正如現今人十分愛護自己的寵物,若能將此愛心延伸至身邊萬物,不殺、不食用,並同理、憐憫動物被殺的恐懼心與苦難,這即是慈悲心,也是遵守五戒中的「不殺」。
小編的吃素因緣,是因誦經之後心性逐漸提升,就自然而然地開始吃素。當吃素機緣到時,吃到肉就會想吐出來,因為慈悲心增長,不忍眾生被殺害。
吃素對我的影響,是因為身、口、意業要清淨,心才會清淨。修行是修清淨心,但知易行難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所謂病從口入。口業清淨了,每天就清淨了。人有貪、瞋、癡,人每天都要吃,每天都因吃的慾望,起無窮盡的煩惱。吃素之後就簡單了許多,選項不多,能吃飽就好,漸漸的,就降低了許多外在的慾望。
另一個意外收穫,是對環境的任何好壞都能以平靜心面對。之前會起瞋心、發脾氣、心情不好,有時還會因心情不好,導致生活混亂一陣子。但生活是每一個人修行的道場,每天的起心動念,時時刻刻都是考驗。
《阿伯的話-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人從出生到往生的每個過程都是考驗。『做中學、學中覺、覺中悟』,弘法跟修行,是兩者並進的。」唸經就是要提升、穩定心性,要像許多師兄、師姐一樣,契入唸經修行後,漸漸提升自己,改變習性。唸經不只是要了結因果,而是要解決根本的心性問題,避免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。
剛開始修行都會有考驗,有時候是佛菩薩的考驗。要契入佛法,一定要先從唸經開始,要先了解經義,知而後行,方不致在行事中,受人影響而走偏。唸經與修行都重要,誦經千遍,其義自現。
三日無餾爬上樹(台語),比喻三天未溫習功課,對所學過的內容就難以掌握,所以經要每天唸,唸到身心靈與經相應,知行合一,應用在生活中,即是在行佛。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