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:
工友小姐送文件時,不慎將隔壁辦公室甲同事的名貴茶壺摔到地上,一瞬間,數萬元即成泡影。甲同事當下很生氣,說工友小姐根本不用到她擺茶壺的地方放東西。加上工友小姐平常很多話,只顧自己講自己的,也不管別人是否有空聽她講話。兩者相乘之下,甲同事鐵青著臉,到我辦公室來抱怨一番。但我知道甲同事不會要工友小姐賠償,只是這個心要如何安住,著實讓她內心波瀾不斷,忿忿不已。
跟甲同事討論,說:「如果今天工友小姐是為了幫妳洗茶壺,而打破了壺,妳作何想?」她立馬回答:「只是覺得可惜,心裡不會不舒服。」又問:「那麼工友小姐將公文放到不該放的地方,而打破了壺,又作何想?」她回:「就是剛才不爽的氣憤感油然而生。」再問:「茶壺同樣都是破了,為何我們心裡差別這麼大呢?」這時,我們兩個都沉默了。
為何一放下?一執著呢?其實是我們心裡存在著好惡。我喜愛的人、對我好的人,做了錯事,我們選擇了諒解,之後就是雲淡風輕,輕舟已過萬重山,樂的是自己。我厭惡的人、對我不痛不癢的人,做了錯事,我們選擇了憎恨,起心動念隨之不善,惡果終究在心裡成長、發酵,苦的是自己。
萬法唯心造,同樣破了壺,是要連清淨心一起破,還是止於壺破,心不破。最後與甲同事得到一個共識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世間器物,都是無常,唯有自心,本來清淨。慈悲不起煩惱,何能以一只破茶壺,換得煩惱心呢?討論完,我們相視微笑,壺就讓它去垃圾桶吧,工友小姐就讓她安穩的繼續工作吧!
(分享結束)
《莊子》中有篇著名的「空船理論」:「方舟而濟於河,有虛船來觸舟,雖有惼心之人不怒。有一人在其上,則呼張歙之;一呼而不聞,再呼而不聞,於是三呼邪,則必以惡聲隨之。向也不怒,而今也怒,向也虛而今也實。人能虛己以遊世,其孰能害之!」翻成白話的意思是:「你駕駛著一艘小船在河中遊走,有一艘空船撞到了你,雖然你脾氣不好,但是不會生氣;但如果有人在那艘船上,你就會大聲喝斥他。叫喊了一次對方沒聽到,你就會再三地呵斥,並且會口出惡言。之前不生氣,可是現在卻生氣,完全因為之前是空船,而現在船上有人。若能不以自我為中心,豁達、虛懷若谷地生活於世間,又有誰能加害於你,讓你心中不快呢?」
兩千多年前「莊子空船」的比喻,對照文中甲同事的心理仍然適用。前一種狀況是,工友小姐將公文放到不該放的地方打破茶壺,甲同事氣憤感油然而生。後一種狀況假設是,工友小姐幫忙洗茶壺而打破壺,甲同事只是覺得可惜,心裡不會不舒服。一樣的結果都是「壺破了」,卻因為心裡的認知不同,而有不一樣的情緒反應。
若再進一步將打破壺的對象,換成甲同事年幼的孩子,可想而知,甲同事的第一個反應不會是生氣,而是著急孩子有沒有受傷。由此可知,這世上沒有不能原諒的人和事,外面事情的發生,即便不是自己所能預期,但內心的情緒感受,卻是自己可以掌控的。
事情的本質都是中性的,是我們通過自己的認知,而在事情上添加意義,繼而產生情緒,情緒又主導了我們的行為和選擇。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,增加更多參考的訊息,說不定就會看到自己認知扭曲的部份,困擾也就可以迎刃而解。
修行其實沒有很多的大道理,只是將以前看不順眼的人和事,慢慢看得順眼;只是將以前覺得不耐煩的人和事,慢慢變得能耐煩;只是將以前的壞脾氣,慢慢變為沒有脾氣;只是將以前認為是在委屈求全,慢慢轉為歡喜做,甘願受。自己的心態轉為豁達、開闊,萬法無常的變化不會影響自己的心境。即便現在走的是羊腸小徑,即便現在正在經歷人生低谷,外面的風雨可以不是風雨,逆境中依然能憑心境自樂。
我們對「對、錯」、「好、壞」、「善、惡」的二元性批判,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。我們總是習慣看見自己沒有的,習慣和那些看起來過得好的人相比,所以無論我們擁有多少,都會讓我們感到不安,都會讓我們感到不幸福。如果我們能夠看見自己擁有的,再看看那些比我們更匱乏的人,就會知道能吃、能睡、能誦經消業、能行善積福的我們,是何其幸福。福報不是求佛、求神、求廟求來的,不是「被給予」的,是從「給予」別人機會、寬恕、寬容得到的。
作家楊絳說:「生命活到極致,一定是簡與靜;美到極致,一定是素與雅。稍縱即逝的是天上煙花,細水長流的是人間煙火,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快樂,而是平靜。」以平靜的心態看待世間萬象,那麼即使目前處在困境,也能知足常樂。因為,在天災人禍頻傳的今天,還能健康、自在地活著,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。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!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