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:

 

近來有位同事找我,他的人際關係總是沒弄好,他常說他盡心幫助別人,後來卻遭到相反的對待,幾年下來都是如此。他找我的時候,總說他被如何對待,這次他說:「我努力把我最後的功課寫完就好,真的很辛苦!淚透了,也累透了。人從來不會珍惜別人無條件的付出,我的人生活得很不光彩,也好,早該畫下句點,這世界上有沒有我的存在,都沒關係。」

 

我聽完愣了一下,這是要去自殺嗎?我開始思考,這是否是他過去修偏入外道業力的影響?或是業障干擾思緒?我告訴他:「習氣干擾的時候,會讓你亂想,包含退轉、自殺、影響人際關係等。世間是一合相,有即是無,無即是有,不應取捨和分別,不要自己製造牢籠!」後來他跟我說:「他不是要去自殺,只是覺得他要改掉自己的一部分,不要過度付出,讓自己開心就好!」

 

接著我問他:「你這次是因為你對人家好,結果人家卻反過來對你,跟以前一樣的問題嗎?」他說:「是的。」我聽了放心多了,但多年來,他跟我說的話,在我腦海中一一浮現。他常常都說:「自己對人很好,最後反被人黑。」我告訴他:「你做的沒什麼改變呀,都是想讓自己開心,只是都沒開心罷了。」

 

他告訴我:「這是他的考驗。」我告訴他:「考驗?沒有考驗呀。你自己想想,這樣哪裡是考驗?你總是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思考,如果我是考官,我可能不需要出題,因為這些年來,你的答法都一樣,只是一直在重蹈覆轍。至於那些問題,看起來只是生活中常遇到的人際關係,有的人人際關係搞得很好,但有的人,卻總是把人際關係搞砸。當然,這中間可能有業障干擾,但說真的,接觸的人多了,總是會遇到不是因果相欠的人,如果所有人都對你這樣,那代表不是單純的業障討報,而是個人的思維要換。」

 

人跟人的相處應該要純真一點,別總是想從人家那裡得到什麼。比如說得到感情、利益、回報等等。如果都不在意以上那些,人際關係會如此難搞嗎?幫助別人要有智慧,也要看清楚自己的心到底要「求什麼」,如果自己無欲無求,後來對方的態度怎麼樣,會障礙到自己嗎?就是因為想從對方身上「得到什麼」,才會有各種情緒反射。

 

我個人是比較結果論的,吃飯就是因為肚子餓,賺錢就是為了過生活,誦經就是為了消業障、增福慧,度人就是為了感謝佛菩薩對我的照顧,以及看對方解脫等。我看待這位同事的事情,覺得:「他想從對方的身上得到什麼。也許愛情,也許利益,或是對方以後都會跟他好等等。」要正視自己的心念,如果真的是這樣,就要調整,因為這叫作「攀緣」。

 

如果有人一直問你這一類的問題,建議他去請示,到底有沒有業障干擾。一開始如果有干擾,比如私報或公報,可以趕緊懺悔與誦經迴向。若開示是自己的「心性」問題,應該針對心性修正,才能真的解決問題。自己的心性不提升,卻反覆請示同樣的問題,有問等於沒問,因為沒有正視和依照佛菩薩的開示處理:「是心性的問題。」

 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,但佛經中也有交待我們該怎麼做的心法。世間是一合相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每天嘴巴唸著,心裡念著,這些字句也得拿起來好好應用在生活中的各種情況,這樣唸經不只會有福報,也會讓智慧油然而生。佛菩薩要我們唸經,就是這樣的目的,讓我們有福又有慧。

 

(分享完畢)

 

「攀緣」跟「隨緣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。「攀緣」是心中為特定目的而做,主要是想從某人、某物或某處獲取什麼。「隨緣」是因緣到了就去做,因緣未到則不勉強,不會想方設法去強摘未成熟的果子。

 

好比早上看到鄰居,主動向對方打招呼,但鄰居或許昨晚沒睡好,懶得說話,或許根本沒聽到招呼聲,因此面無表情、一聲不吭。本是單純的問安,卻因沒有收到預期對方要給的回應,而內心懊惱。有的人嚴重些,還會在心裡嘀咕:「哼,有什麼了不起,以後不跟你打招呼了。」這時,隨緣單純的心,變成了攀緣計較的心,鄰居從此成為了自己單方面假想的仇人,但實際上,什麼事都沒有,是自己想多了。

 

因果的由來,是有一方起了執心。攀緣的人因為存在目的而做,當「投資報酬」不如原先的設想,當初的企圖會轉為惱羞成怒,執心重的人,甚至會將錯誤全部歸咎於對方,本來單純的一件事,卻因為攀緣起了執念,而烙下因果。

 

另外,人跟人的緣份,取決於過去種下的善惡因緣,凡事有因才會有果,跟人處不來、常常得不到別人的善意回應,將時間軸拉回到過去世,必定有著缺乏「與人為善」、「與人廣結善緣」的善因。將時間軸拉回現在,自己的動機、語氣和表情,也會影響人跟人之間的互動。

 

人從出生到死亡,每一刻都在作準備,甚至可以說,直到我們臨命終了,人生依舊沒有完全準備好。讀書時,我們或許很會背答案應付考試,但是,我們不會「人生」這個課題,與人相處不會,突破困境不會,失戀如何走出來不會……。

 

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練習,很多時候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才開始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,知道如何去拒絕,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結婚對象。很少人天生就能口吐蓮花、很會說話。人要互相磨合、溝通、表達,不僅要知道對方的心意,同時也要傳達自己的想法,而這些,都是需要經過反覆不斷練習的。

 

人的思想、行為,深受累世習氣的牽引,同時也受到了靈界力量的影響。靈界力量說的是業力干擾,或者外靈、外道干擾。業力干擾包含了私報跟公報,當然也包含了祖先、嬰靈求超度,甚至還包括祖德的影響因素在內。外靈干擾說的是沖犯煞,或者有過去修偏進入外道的業力,進而引來各種外道干擾。然而,不管哪一種干擾,都有解決的辦法,靈界干擾只要聽佛菩薩的話,誦經迴向,許多疑難雜症在迴向完畢,都會看見效果。

 

最困難的不是靈,而是人,尤其在革除個人的不良習氣方面。好比天生小氣的人,要改變吝嗇的習氣很難。又好比習慣拳腳相向的人,要改變暴戾的習氣很難。再好比懶惰的人,要改變不愛乾淨的習氣很難。諸如此類疊加的不良習氣,若再加上業力、外靈、外道干擾,要改變心性的機會,可說是難上加難。也因此,許多人在消了幾筆業力後,覺得改變不大,便對消業失去信心,不知不覺消失了蹤影。

 

這好比有人常生病跑醫院,病看多了會覺得這個醫生的技術不好,不然怎麼自己常生病?病人忽略了,醫生只是就已經發生的症狀進行治療,但預防生病、增強自身的免疫力,得靠病人自己,與醫生無關。同樣的道理,消業是對已經發生的事進行補救,但補救過後不是就沒事了,防止再造業、再生禍端得靠自己,不是靠佛菩薩。因果承載著過去,現在願意補救錯誤,還要加上願意改變自己的心性,未來才會有顯著的改變。

 

消業需要堅持,改變心性更需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,所以阿伯才會說:「修行真的是要任考不倒,任磨不逃,安愚守分,步步為營,穩步向前。」人生從開始到結束,每個關卡都是考試,也都是歷練。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,有所領悟後,才能逐漸契入經義,智慧油然而生。所以說,修行若離開了人群,便不是修行,而是逃避。生命及生活,才是每個人最好的修行道場。

 

一個什麼樣的人,便會吸引什麼樣的人來,好比「花開蝶自來」,蝴蝶會追尋花蜜的香味而來。蒼蠅呢?毫無疑問,會追隨著穢物的味道而去。「修行」用現在人的話術來說,便是換個腦袋、換個心,改變思維,才能將別人的拒絕,視為理所當然,才能更懂得珍惜這個世界所有美好的事物。改變心態,才能允許所有錯誤的發生,才能有更柔軟的心,寬恕他人的過錯。

 

弘一法師說:「一念執著,萬般皆苦;一念放下,便是重生。」捫心自問,這一生我們做人跟做事,存了多少的攀緣心?當別人無法給予相同的回饋時,內心是否也跟文中的同事一樣心灰意冷,甚至對人性失去信心?一念執著,萬般皆苦。換一個角度看,人與人能相遇,實屬不容易。一念放下,便是重生。攀緣起執念,無求心自開,只要盡心圓滿了兩人間的因緣,錯的人,錯的時間,錯的事,其實不用太過糾結。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!
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2025_01_繁-(05)-106.09.03.jpg

2025_01_繁-(06)-106.09.03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