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同一位有緣人分享:
分享一
在自己的潛意識裡面,父親好像是不知疲倦的老黃牛,永遠埋頭苦幹,不讓人操心。只是現實並非如此,父親年歲已高,背駝了,不再挺拔,沒有多少力氣,搬不了20斤的米袋子,走路踉踉蹌蹌,只能在家裡、家外小範圍的慢慢行走。
父親生性節儉,不讓家人們請看護,就由我們兄弟輪流照顧。父親的飯量還可以,但自從臘月以來,我們拿了很多飯菜給他,發現他吃不完,都放在冰箱和櫃子裡。
這兩天我在整理冰箱,食物煮熱了,盛好了給父親吃,裝少一些,等他吃完了,才問父親要不要再吃。這樣子食物剩餘的情況就減少很多,沒有那麽多的剩飯、剩菜,冰箱和櫃子整潔了很多。
給父親的衣服也是挺多的,但看到父親穿在身上的,就是薄薄的那幾件。我趕忙給他穿上保暖的內衣和毛衣,避免父親挨凍。父親從來不會主動提出要求,作為子女要用心照顧,讓父親能夠更加舒心一些。
年邁的父親當然也有固執的一面,最近老是嚷嚷著,要帶他到區域醫院看耳鳴問題,說是一看醫生就會好。父親年輕時就有耳鳴問題,已伴隨他幾十年,現在年老力衰,耳鳴問題更是嚴重,不管西醫或中醫都無能爲力。但他就是無法接受,一直嚷嚷著,給我們造成了困擾。
因為現在是春節放假,我跟父親說再等一陣子,等天氣暖和一點,我推著輪椅帶他去。區域醫院並不遠,只有幾公里的路程,算是帶他去散散心、曬曬太陽。父親一聽就很高興,天天問什麽時候要去。
其實這幾年帶父親看醫生、吃草藥、開藥方,病情反反覆覆,狀況也沒有改善。我知道就算去看醫生,也是解決不了父親的耳鳴問題。但是,只要抱著「歡喜做,甘願受」的態度照顧父親,這些困擾都不會影響自己的心境,這是加入牟尼精舍修行幾年後,自己的收穫和成長。
分享二
經常聽到上了年紀的人感嘆,做人沒意義!年輕時為家庭打拼,家裡人願意親近自己、尊重自己,雖然辛苦疲累,心裡卻覺得值得,會感到絲絲甜蜜的滋味。當自己年老力衰,子孫一個個羽翼漸豐,遠走他鄉,留在身邊的一兩個子孫,還嫌自己囉嗦,不願意親近,這是大多數老人的尷尬處境。
由於老人思維遲鈍,更加固執、難以溝通,子女的生活壓力大、節奏快,很多時候實在無暇顧及老人家的感受。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老人家身上,為人子孫須知「百善孝爲先」,孝心培植自身福報。老人也需定慧等持,努力修行,轉識為智,成爲一位讓人敬重追隨的智慧長者。這也是我加入牟尼精舍修行的一個目標。
(分享結束)
有緣人真是有福氣,能夠在老父親的身邊盡孝道,體貼又仔細地照顧父親。雖然現在覺得有點辛苦,但是有一天,照顧父親的點點滴滴,將成為生命中最甜美的回憶。當哪天父親不在人世,想要再聽到父親的嘟嘟嚷嚷,都不可能了。那時候就會感謝,自己曾經在父親晚年的時候,如此用心隨伺在旁。
父母總是孩子們心中的靠山。小時候覺得父母強大如天地,打拼工作扛起家計,總是替家人買吃買喝、載進載出,悉心照顧子女的各種需求。當我們年紀漸長,看著父母越來越多身體病痛,才驚覺原來父母已經漸漸年老,記憶中的英雄不再威武輝煌,甚至慢慢地發現,父母變成像小孩般,需要我們照顧。陪伴父母慢慢變老的過程,同時見證了世代交替與歲月逝去。
《阿伯的話—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孝順的人,才有大福報。對父母孝順,就看你對父母付出多少的心力。錢是身外物,遇到父母親需要兒女的照顧時,即是考驗人性的時刻,兄弟之間不要計較錢,應通力好好孝順、陪伴、幫助父母。越不計較,越有福報。」
「子夏問孝。子曰『色難。有事,弟子服其勞,有酒食,先生饌,曾是以為孝乎?』出自《論語‧為政第二》。語譯:子夏問行孝之道。孔子答復『能和顏悅色地侍奉父母最為難得。有事時,由兒女為父母去做,有酒飯,讓父母享用,難道這樣就是孝順嗎?』色難:色,是子女的臉色;難,是不容易。以飲食奉養父母,不算是難事;唯以和顏悅色侍奉父母,才是難得。在父母身體安康時,很難看出子女孝不孝順,在父母走不動的時候,子女仍願意奉侍父母,還能和顏悅色對待父母,這才是難得的孝順。」
孔子說「色難」,世界上最難的事情,是子女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、長輩。孝順不是用物質孝養就足夠,長輩需要的是子女的關心和陪伴,以及心理上的體貼和照顧。因父母病痛而奔波,遭遇各種困境,是在磨練子女的心性,如果一直抱怨,會耗掉自身的福德。
父母把我們養大,若因父母病痛纏身,就棄養父母,這是不孝父母的重罪,往生後會有地獄刑罰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我們下半輩子想過什麼樣的生活,端看自己如何孝養父母。孩子們有樣學樣,我們怎麼做,他們日後就會以同等方式對待。
有緣人做得很好,對父母盡孝道,跟父親意見不同時,也能好好溝通,不與父親起爭執,讓父親歡喜。家庭和氣,父慈子孝,家運才會越來越好,家中有父母在,就是累積福報最好的地方。孝順父母是種福田,把家庭經營得和和氣氣,就是在修德、修福。
照顧年邁父母的過程,就是在磨鍊自身的心性,提前思考自己如果活到年邁體弱,要怎麼過生活?能夠指望子孫們,像自己一樣孝順父母嗎?
最好的養老之道,是從年輕就開始積極消業培福,往生臨走前,才不會病痛纏身,躺在病床上求助無門。一路好走是需要大福報的,趁著年輕還有體力的時候,多多誦經行善,為自己積累福德,才能金光閃閃地回靈界,有一路好走的往生歸程。
百善孝為先,父母是恩田。和悅侍尊親,福德日常間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。南無阿彌陀佛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