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文章為內地有緣人分享:
在北京我曾經跟朋友合作開素食餐廳,最後賠了幾萬。還有一個校友,我都不記得他長什麼樣,也不熟,但是有微信,得知他要開素食餐廳在籌錢,我支持了一萬元。後來他又跟我借了一萬,說很快還我,這都好多年了,也沒還,應該是不打算給了。餐廳開了一段時間,經營不善關閉,聽說後來過得挺拮据的。
我還投資過種植藥材,但是遇到那年淹大水,受災沒有收成,但是這個發起人發心是好的,雖然受災了也主動承擔責任,把投資的錢退給我,所以我沒有什麼損失。以上的幾位發起人,都是別人眼中信佛、有信仰的人,餐廳發起人還是00名山的大功德主,而藥材發起人做了很多善事,資產龐大。
我想說的是,真正有正知、正見的人很少,發心不正,做事不成,官司不斷的人很多。福報不足,即使跟對人、做對事,最後也是枉然徒勞。有什麼樣的心性,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事物,在家多誦經,提升心性、消業、積累福報,有好的福報和智慧,心裡就有底。總結下來就是三點:提升心性,勤消業,減少阻礙,積累福報。
其中,提升心性是最重要的,積累福報雖然也重要,但前提是前兩者不消耗、不阻礙才能發揮,所以三管齊下,未來可期。有不善的心,發心不正的業,都會影響心智判斷。發心不正是不會賺錢的,福報耗盡就沒落了。欠錢不是重點,沒有錢還也不是重點,重點是發心不正,利用信仰圈錢,把不屬於自己的錢,通過合法但不道德的手段掏到自己口袋,滿足自己的欲望,處理事情不善後,也會無形中造新業。
那個大功德主廣結善緣,福報很大,開餐廳用了幾百萬,但是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,就因為一個小小的證件沒辦下來,遲遲開不了業。員工、店面開銷是很大的,現金流用完,就很難經營了。而吸引來的幾個管理者,沒有好的發心,都是貪念來的,就算店主有大福報,也會被拖下水,或者官司纏身。
而種植藥材的發起人,雖然經歷了自然災害,但是發心正確,自然災害算是小小的考驗。積極面對、突破了,後來的事業做得更龐大,也有很多利益眾生的事業,資產過億,發展迅速。
這就是三個學佛人的區別,一個是真學佛,兩個則是積累福報,廣結善緣,修福不修慧,這些都是我在開始誦經消業後,才看清楚的真相。就像升級一樣,遇見坎坷,經過考驗後,就會更上一層樓。自助也會得佛助,就會有發展機會,過程中積累福報,也會容易一些。
消除修偏進外道的業障很重要,心識才會逐漸清明。在盡除魔性、消黑氣的過程會發現,其實自己的心本來清淨,只是被貪嗔癡習氣所掩蓋,而不得明朗,透過修持、長期薰修,方能清淨無礙。
(分享結束)
「貪、嗔、癡」幾乎是每個人生來的配備,只是心性好的人,遇到境界會檢討反省,不輕易被貪嗔癡左右;而心性低劣、意志不堅的人,則容易迷失本心,一切由貪嗔癡做主。因此,修行不光只是行善積德,更重要的是提升心性。心性不夠,便會如文中敘述的大功德主,雖然廣結善緣、福報很大,卻沒智慧能應變困難與考驗,最後欠錢逃債,辜負一堆人的信任。
遇事逃避,除了福報被扣分,欠錢不還也造了新業,更讓社會大眾對學佛人留下壞印象,嚴重些的,甚至會斷人法身慧命,後面衍生出的蝴蝶效應,令人細思極恐。有福報也得要心性良好,心性良好的人才能守住道德操守,即使自然災害造成損失,也能坦然面對難關,主動承擔責任,守住自己的信譽。「承擔責任」看似個人的行為,實則影響深遠,不僅讓種植藥材的發起人守住了自身福德,也讓後續的事業有貴人和福報的幫扶,而發展迅速。
學佛要學慈悲和智慧,光有慈悲卻沒有智慧,容易變成爛好人,存了好心卻做了壞事。有智慧的人才能處事圓融,不給自己和別人帶來麻煩。國學大師南懷瑾說:「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,而是為了遇見你自己。」這句話對修行做了最好的概括,修行是修心,不是對外做做樣子,修福卻不修慧,空有外表,卻無內在。
許多人以為修行是等到有時間,或者退休以後才做的事,但是,人若沒有意願,即便有時間,也只會白白浪費時間,真正有意願想修行,沒時間也會盡力找時間。總歸來說,修行就是一段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,透過不斷調整心性、改正行為,不良習氣才能在日積月累的努力下,逐漸被導正。
若將這世上的所有事情統整歸類,實際上只有三類事:自己的事、別人的事、老天的事。自己的事,自己能夠主導;別人的事,端看別人要如何做,旁觀者的我們只能祝福;老天的事,我們只能被動承受,無法有任何意見。
精舍度眾一律秉持「有緣的就會來」,不是通過說教、強迫或刻意吸引他人的認同,而是鼓勵有緣大眾,通過自身修持,讓人自然被你吸引,願意跟你在一起,甚至想成為跟你一樣的人。心性提升,磁場自然改變,別人的事、老天的事,也能從中得到轉圜,進而出現契機。所以,誦經消業、提升心性能夠轉運改命,不是安慰人的話,而是每天都在精舍部落格出現的真實案例。
佛法修行最重要的是「福慧雙修」。世間修行者眾多,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少之又少,原因在於大部份的人都是修福不修慧。有福報卻沒有智慧,享受福報也同時在造業,當福報不足以支撐所造之業,從有到無,往往是傾刻之間的事。人不怕沒有福報,只怕沒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知道順境無常,逆境也無常,當考驗來臨,會想辦法安定自己的心。
然而不管順境或逆境,「如如不動」都是修行人要學的功夫,順境時每個人的修為都很好,只有逆境到來,才能考驗一個人的格局和心胸。
阿伯說:「生活有酸甜,苦樂天天有,知足得長樂,靈氣貫千秋。」生命旅程只是階段性任務,好好修行,積極提升心性,日後回靈界,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