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《六祖壇經》:「口誦心行,即是轉經;口誦心不行,即是被經轉。」所謂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」,因為近來迴向修偏入外道的業力不成功,得以自我反省並深思,累劫累世自身帶來的習性、習氣,會在日常生活中最不經意時表現出來。如果沒有加強對自我觀照的能力,就不會察覺自身的習性、習氣,也發現不了自己的毛病和盲點。

 

有些習氣一再重覆發生,便可能是自我反省能力不足,一再得過且過,不願面對事實,沒有時時警惕、懺悔痛改前非。這不是好現象,畢竟這些習氣、陋習,都是因自心受污染,屬於內心的黑暗面、污點,一旦成為心中的煩惱,對修行可能產生障礙。

 

一直以來,以為是修偏入外道和業障的干擾,但是後來發現,其實是內心黑暗面的顯露。尤其在有沖犯、干擾,或者生活上許多事突然一起發生時,更容易恍神,起心動念間,不良習氣便會不經意地表現出來。行事容易變得衝動,亦容易衝動說錯話,瞋心、淫慾心、攀緣心變重,每當境界好時就起貪心,境界不合意就起瞋恚心。即使每日定課幾乎都有完成,工作、起居正常,但有時亦感覺患得患失、莫名緊張。

 

阿伯:「口誦心不轉,唸破萬卷也枉然」。修行就是要提升心性,將累世帶來的習氣、陋習一一導正,把被污染的心轉變成清淨心。無明習氣需察覺,莫被外境迷惑,被境界所轉,隨順自我的習氣。無明念頭需轉念,莫於境上生心,將錯誤的想法、觀念一一修正過來,否則修行會持續在原地踏步。

 

《達磨大師破相論述記 》:「『故知一切諸善,以覺為根。』一切諸善就是以覺爲根源,這個覺就是性德,以人人本具的性德為根。我們修行也是藉修德、顯性德,如果不是藉修德、顯性德,您所修的就是有漏福報。如果您修行菩薩道六度萬行的目的,是藉修德顯性德,那就是以覺為根。如是修行,自然能得始覺智,始覺智所契入的就是本覺理。而始覺智合於本覺理,則成究竟覺,而證得無上菩提。

 

所以學佛修善,因地心一定要正確。修布施不是希求將來得財富、健康、長壽、聰明。而是以布施來增長大慈悲心,我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修持戒,不是為了持戒有多大的功德,而是為了修得一心清淨,恢復自性清淨心,能表裡如一,正大光明,問心無愧,心安理得啊!我修忍辱,不是只有修忍而已,而是要修得廣大的包容心,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要擴大自己的心量。修慈悲心、清淨心、包容心,這三者就是菩提心的內涵,這三者修圓滿了,就可以成就無上菩提。菩提心就是我們覺性,就是根。

 

一切諸善是以覺為根,是開發性德,所以如果我們修行的因地心正確,藉修布施來開發慈悲的性德,藉持戒來彰顯清淨平等的性德,藉忍辱來顯現我們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的性德,是藉修德顯性德,所以以覺為根。」(引用結束)

 

高僧大德云:

所謂勇者,是敢於向自己醜陋習性挑戰的人;

所謂仁者,是不斷對別人醜陋習性包容的人。

 

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有所覺悟,才能有所改變,向上提升。只能在發現缺點,習性又犯時,向自己內心說聲慚愧,並多加懺悔,思考如何改進,期待自己能當一名勇者,也能成為一位仁者。

 

分享結束

 

人生常常碰壁,大多都是因為有盲點沒有發現和突破。所謂修偏入外道,是在過去世時,自己起了貪嗔癡慢疑,心念與外道相應,才會進入外道系統。阿伯總是提醒,脫離外道系統的方法,不是唸經唸了多少,而是心性的提升。什麼叫心性提升?就是盲點的突破。

 

以前容易生氣,現在知道了原來生氣的底層是傲慢,就會練習放下傲慢,去看到天地之大,發現自己像塵埃一樣渺小。當我們對人事物都心存恭敬,又怎麼會容易生氣。

 

有人的盲點是情執和淫慾心重。當你發現愛欲就是輪迴的根本,情執和淫慾心重,就會繼續在生死輪迴流轉。如果你真心想要脫離輪迴,自然就會想辦法放下情執和淫欲。

 

有人的盲點是愛攀緣,當你發現攀緣的後果,是給自己找來一堆麻煩,多繞了很多路、多吃了很多苦,就會想辦法提醒自己不要再攀緣。

 

當有一天你發現,為了滿足個人慾望而行善,得到了之後反而開始痛苦與墮落,就會體會到,佛法為什麼教導我們少欲知足。當有一天你發現,每日唸佛,踏實生活,利益眾生,修慈悲心、清淨心與包容心,行菩薩道,發大菩提,做到自利利他,當世人修行好榜樣的重要,就知道修行不能只求自己安樂、當個自了漢。

 

所有的苦難都是來成就我們的,當我們能從苦難中反省自己,覺察是哪些起心動念出了問題?哪些言行不夠圓滿?做了什麼?什麼沒做?導致這樣的結果發生?常常練習檢視自己,別讓習氣、習性的慣性模式,主導自己的人生,就是在鍛鍊覺知。

 

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人生該走的彎路,一米都少不了,怕的是自己後知後覺,不斷地撞壁。每個人都有累劫累世的習氣和惡念,但修行的真諦就是「自淨其意」,在修一切善、斷一切惡的過程中,不斷檢視自己,讓自己的因地發心,從自私自利,轉變為以蒼生為念。發菩提心,利益眾生,入諸佛本心,與諸佛同行。

 

修偏外道皆由心,斷除根源須自省。

因地發心觀照覺,慈悲清淨包容心。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。南無阿彌陀佛。
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2025_02_繁-(08)-106.09.10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