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我每天早晚跟佛菩薩懺悔:「佛弟子在佛前跟佛菩薩懺悔,因前五世出家犯戒,及貪嗔癡外道願等罪,弟子無明犯下過錯。感恩師尊諸佛菩薩的引領,至精舍消業修行,願透過本世精進修行,拔除累世所造諸惡業及外道願,能中脈通頂,明心見性。有回到淨土的機會,乘願再來度化眾生,請佛菩薩原諒佛子。」
因為太不精進了,佛菩薩每次都提醒要精進修行,因為我還在唸消業障的經文,所以消除過去修偏入外道的經文都一週誦3-5遍,進度太慢了,五年才誦800部,算了一下還剩1900遍。算了算每天誦10遍,其實半年可以誦完,但我一天都只能誦2-3部,大概是佛菩薩覺得我這佛子意志太不堅定了,故請阿伯督促與鼓勵我。
阿伯說:「你現在人生中重要的工作是消外道願,才不會在輪迴中,都是遇到這些不好的人事。」有天阿伯說他做一個夢,說有一個女孩在河邊喝黑髒水,他說不要喝了,我買礦泉水給你……等。夢境中的那個小女孩是我,夢境涵義是提醒我,修偏入外道的業障要趕快消。
我真是是快死到臨頭才能覺悟,我覺得自己就是凡夫知見,覺得自己有在消就好,沒有急迫性,心性也提升不起,煩惱轉不了菩提。
我下定決心發出離心,才是佛的知見,跟佛菩薩懺悔時,淚如雨下、悲從中來。感恩佛菩薩的慈悲願力,下定決心後,每天目標10部《六祖壇經》,每天都跟時間賽跑,真的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費,真的就完成了。阿伯說:「修行,沒有奇蹟,只有累積;一步一腳印,歲月添上品。」、「誦經雖然是嘴巴在誦,但專注力也要足夠,否則功德力會較不足;再者,誦經時,應當心無旁騖,較能把經義融會貫通,以發揮經典最大的作用。」、「修行需要時間,要早點修行才能夠契入佛法,若太晚接觸,則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態度,即使本世來不及有所成就,也要修未來世的菩提善果,看自己怎樣積極去面對,趕快把握時間精進修行。機會不是一直在等你,而是自己要去創造機會,把握機會。」
認真努力誦經,就像跑馬拉松一樣,需要一步一腳印,更需要在時間內完賽,我努力堅持,於是在28天內誦完250遍。感恩佛菩薩與阿伯拉我一把。
面對自己的生活,不管好壞都是自己的造作。煩惱、麻煩都是自找的,所以需要自己真誠面對生活,不管好的、壞的,都需真誠懺悔,面對自己真正的問題,一切才能往善的方向發展。
能找到一條回家的路,真的不容易,更需要精進修行。
(分享完畢)
修偏入外道的業障,坦白說並不好處理,因為這是在處理過去修偏後,被外道染污的心性,這並不是把經唸完就好,而是要真的在誦經的過程中,調整心性,把被扭曲的心性扭回,才會得到「回向成功」的結果。若心性未完全扭轉,則會持續地收到「補回向」的通知。
為什麼說難消除?其實道理非常簡單——改變一個人容易嗎?這個想想您自己或是周遭的親朋好友就知道。人的心態、習慣都是慢慢養成的,而且人世間有因果輪迴,我們身上的這些心態與習慣,其實不只是這輩子養成,而是由累生累世慢慢累積到這輩子的,這真的不知道經歷了多久。而調整這些心態與習慣,從這輩子唸經才開始消除,這時間一比,明顯的就能發現消除不好的心態或習慣,是一件很難的事情。
為什麼說過去世的習慣與心態會影響本世?其實當過父母親就知道,扶養小孩子到大,會發現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,有的孩子從小文靜,有的就是好動……等,難道教養方式差異這麼大嗎?不是的,孩子這輩子雖然剛出生,但住在他身體裡的靈魂,本來就有他的想法與習性,所以造成孩子不同的個性,是這個因素使然。
上述分享者,很早就請示了消除修偏入外道的業障,這個精舍一直強調要大家「優先處理」,因為這真的不是小事!過去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或心態,但這一類修偏入外道的心態,極其嚴重,因為這是直接染污心性,要您背離清淨,筆直的朝貪嗔癡慢疑前進,還伴隨忌妒、比較、控制慾與七情六慾等,各種染污的心態、習慣,這根本完全背離清淨心。這真的很嚴重,所以我們才要大家優先處理。
由上述分享得知,分享者用了5年才唸了800次《六祖壇經》,直到現在才突然醒悟,一個月內唸了250次,這有什麼影響?其實從這篇感應文就能看到效果。菩薩開立的法藥跟醫生開的藥不一樣,醫生開的藥,得按時按量吃,但菩薩開立的調整心性法藥,不必如此,可以爆量吃、拼命吃。尤其像上述分享者一樣,一天唸10次《六祖壇經》這樣更好,拚了命的唸,就可以超快速的消除。
《六祖壇經》能消除不好的心態,《金剛經》也有一樣的效果,這兩部經都是讓人明心見性的法藥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、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這些就是讓您內心清淨的法藥。
請務必優先處理「修偏入外道的業障」,並且要如分享者一樣,早晚誠心懺悔。請不要小看這一條業障,這個是染污心性的業障,會造成本世或來世持續造業,務必優先消除。也請學習分享者,拚了命的唸誦《六祖壇經》,並且佐以《金剛經》,趕緊消除掉,才會有光明的一天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