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:
今天聽到隔壁鄰居在聊他們家的狀況,鄰居太太修行很久了,但她的先生並沒有修行,這跟我家一樣,我跟著精舍學佛十幾年了,但太太沒興趣。
不過我個人的狀況跟鄰居不一樣,我是一個挺會「演戲」的人,我試過很多方法,包含很早起床唸經,或把自己藏得好好的,到後來家人們也習慣了,我的問題大致上就解決了,不會有人擋我唸經。鄰居則不然,她的先生總是會唸她,鄰居看起來比較憨厚一點,被先生一唸就受不了,聽起來是,經文也不太唸了。
這其實很可惜,人生不過數十年,就算成為一家人,也不該在這精華的十幾年被箝制住,屆時時間到了,對方走了,你剩下什麼?用晚年的時光趕緊唸佛嗎?如果鄰居比她先生早走,難道去地府等先生相聚,再跟先生吵嗎?沒有任何人可以為你的人生負責,只有你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很多修行人都有這樣的問題,蔡師兄也常說:「最大的考驗人就是『身邊人』——你的同修。」確實如此,但你的同修也只是這幾十年當同修,往生後,來世可能就沒有緣分再見面了。唸佛人,要想想自己,堅持不懈;唸佛人,也要想想家人,如果度不了,應該要幫他超度,才能幫到他。
在我家,大概都是我扛下家裡的所有業障,妻子的、小孩的、家族的、爸媽的、爺爺奶奶與祖先……等。這些人中,對我學佛比較有意見的大概是妻子,我有時候會幻想,我們夫妻死後,我一定要好好地吐槽太太,但想這又有什麼意思,也許那時她仍不信因果,我可能還是對牛彈琴。不過期待她未來有好去處,是我所盼望的,至少不要死後來求我幫忙。所以我要堅持,說什麼我都要堅持,為了自己,為了家人,咬著牙也要撐下去。
我想了想,到底是什麼讓我如此堅持?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:
一、每天的固定定課,沒完成不睡覺:我每天都固定《金剛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,並且告訴自己,不完成不睡覺。我覺得確實有用,真的再累都有基本數量,不會荒廢。
二、底線:我的底線就是「忠誠」,要我拿什麼出來都可以,只要不讓我把對佛法的忠誠拿掉。世間一切都是短暫的,守著這短暫的一切,終有一天會逝去,唯有找到真的自己才是目標——這是我的底線。有這一條清楚的底線,該捨得就能捨,心才會穩。
咬著牙也要撐下去,人生並不長,找到信仰,堅定地走下去。
(分享完畢)
學佛修行人都知道要「廣修供養」,但什麼是「廣修供養」?如果只是單純地認為,對所信仰的宗教護持佈施,是個人縮小了佛法的精神,誤解了佛法。太太學了佛,對公婆、先生、孩子要廣修供養,份內的事情,自己都要去做,孝順公婆、準備三餐、打點家務,都是「廣修供養」。先生學了佛,對父母、太太、孩子要廣修供養,份內的事情,自己都要去做,認真工作、奉養父母、體貼太太,都是「廣修供養」。
修行人做自己的份內事,要有歡喜心,要邊做、邊唸佛,不要邊做、邊發牢騷,邊做邊抱怨自己很命苦。有機會去服務別人,而且是自己至親的家人,要覺得很幸福;如果自己的家人都不願意心甘情願去付出,誰都不會相信,你會願意對那些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真心付出。跟自己緣份最深的至親都斤斤計較、不願付出,嘴巴卻嚷著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要學佛菩薩、要行菩薩道,這不是很奇怪,欺騙自己、也欺騙佛菩薩嗎?所以學佛修行得不到家人的諒解,要先檢討自己。
《金剛經》反覆在說明諸法實相,用意並不是要我們逃避世間的一切,而是舉佈施波羅蜜為例,告訴學佛人佈施就是付出,要將其運用在生活中,因為佛法在生活中,而修行離不開生活。真正體悟佛法的精髓,會知道這世間的一切,自己都帶不走,什麼都帶不走,自然什麼都不值得計較。與其計較跟抱怨,不如將心思用在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。如何讓自己活得有意義?如何讓自己不白來世間這一遭?答案自然是「給更多人提供覺悟的機會」,這才是佛法所說,佈施波羅蜜真正的意義。
若將修行實際落實在生活中,便是轉變自己之前的壞習慣,好比習慣抱怨、發牢騷、說人是非、消極、索取、不耐煩、無奈,轉為感恩、付出、歡喜、不計較。轉變自己的心態跟觀念,都是修行人自己份內要做的事,無關乎別人,自然也不需要攀緣外求。做好自己角色該做好的份內事,好比做太太的,做好自己的份內事;做先生的,做好自己的份內事;做媳婦的,做好自己的份內事;做父母的,做好自己的份內事……。
以此類推,修行人有正確的心態跟觀念,學佛自然學得歡喜自在,不會一天到晚看人不順眼,處處覺得別人都是來考驗你、障礙你、折磨你,耽誤你唸經、唸佛。學佛學得歡喜,自然不會給人壓力,自然讓人想要跟你親近,時間久了,會讓人對學佛產生好奇,覺得學佛真是好啊,竟然能讓以前不開心的爸爸、媽媽、爺爺、奶奶、太太、先生,每天都心情愉快、笑臉迎人,家人們還會障礙你學佛,不跟你一起來學佛嗎?
讓人看見你便心生歡喜,這才是學佛修行人要表現出來的樣子,如此學佛,才學得像佛,學得有智慧。自己歡喜去做,心態無所求、無所取、無所計較、無所留戀,便是「定」,如此才是定慧等持。不是學了佛以後,這也不行,那也不行,處處都有規矩,時時都有規範,將學佛變成了綁住家人言行的法條,讓家人視你為畏途,將你看成是壓力的來源,無怪乎學佛會得不到家人的支持,甚至想方設法要障礙你學佛。
佛法是活的,是讓人有朝氣、活蹦亂跳,不是讓人死氣沉沉、照本宣科。佛法是為世人提供一個樂觀且積極向上的方法,生活的現狀未必能馬上改善,但是生活的態度要徹底調整。改變要從自己做起,心態調整了,生活的感受馬上變得不一樣,以前會困擾自己的生活遭遇,自然也會變得不一樣。學佛要先把自己穩定好,有穩定的情緒,才能好好照顧家人。懂得安定自己內心的人,才是真學佛,真正在行菩薩道。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