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:
數年前曾與同學至精舍問事,當下她請了一本佛經回家。之後她覺得請示的問題沒有獲得解決,對我有所抱怨,說:「帶一本佛經回家,不知道擺哪裡。」能到精舍是緣分,只是選擇取決於個人,不同的選擇,獲得的結果也不同。阿伯說: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不可能嘴巴問一問就會解決。若不用『因果債,功德還』,你從天上問到地下,事情還是無法解決。」如果知道答案後,便將佛菩薩開示要做的事情、要誦的經文拋諸腦後,那問題絕對是不能解決的。
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世人外迷著相,內迷著空。若能於相離相,於空離空,即是內外不迷。」需要檢討的是自身的心態,是修「心」還是修「求」?心態正確,諸佛善神都會護持;心態不正確,這邊問,那邊跑,便給了邪魔外道入侵的機會。「殊不知坐卻白牛車,更於門外覓三車」,有人半路下車,轉搭接駁車,以為搭上接駁車後,能快速到達目的地,卻不知從此與佛道漸行漸遠。後來聽同學說,她會定期去某間靈驗的宮廟上香。
這幾年我持續跟隨精舍的腳步修行,陸續迴向成功,消除自己和孩子過去世造下的業障。同學的孩子與小女年紀只差數個月,我尚在孕期的工作之餘,空閒時間就是誦經補孩子的福德資糧,直到孩子現今兩歲多了,我仍不時為孩子誦經。孩子在同齡年紀群中反應不錯,身體也沒什麼大狀況,為了孩子好,更是為自己好,「持續誦經」就是最好的選擇。
前陣子同學甚是煩惱的問我:「妳的孩子會很躁動、皮膚會常出問題嗎?」細問後才知,同學的孩子情緒起伏大,常會尖叫、皮膚不時紅腫,讓她心疼不已。我與同學的孕期重疊,當時聽說她為仍在腹中的孩子檢測,花了近六萬元,產後一個月住月子中心,花了三十萬元,她說要善待孩子與慰勞自己,花錢不手軟。如果能把這些錢,花在她與孩子的因果迴向或補福德,同學的煩惱或許會減少很多。
《阿伯的話-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你的人生與佛菩薩沒關係;佛菩薩指引你一個方向,但祂們無法干涉你的選擇,你的思想、行為和人生,都要靠自己努力去經營;福是修來的,不是求來的,且不可隨便亂求,因為求得到,未必好,可能是由你往後福報去提前挪用;求不到,未必不好,因為只要靠自己一步一腳印,腳踏實地去打拼,累積足夠的實力,必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大道。」
(分享完畢)
會出生做你的孩子都有因緣,不是善緣,就是惡緣,沒有例外。善緣來的孩子,顧名思義是來報恩,成長的過程不用父母操太多心,自然長得好。惡緣來的孩子,則是來考驗父母,既是「考驗」,孩子成長的過程,父母自然須為其操碎了心、白了頭髮。
上述案例是兩則明顯的對照,有緣人在孕期便誦經補孩子的福德資糧,數年來更堅持誦經不懈,不僅消自己的業,也消孩子的業。業障消了、福報足了,孩子的成長過程沒有障礙,發育也比同年齡的孩子聰慧。反觀有緣人的同學,雖有緣到精舍請示,卻將佛菩薩開示要做的事情、要誦的經文拋諸腦後,寧願花大錢慰勞自己,卻不願老實面對跟孩子的因果和業力。於是,時間一樣過,有緣人的日子越過越舒心,同學的日子卻越過越煩心。
牟尼精舍從民國99年開辦因果濟世至今,已經邁入第15個年頭,來精舍請示的有緣眾生不計其數,但是有緣進來精舍「問」,不代表知道問題背後的原因,就會去「做」!從「問」到「做」的過程,才是最困難的。許多人輸給了自己的「懶散」和「得過且過」,只想知道問題的答案,卻不想解決問題,那麼知道答案又如何,問題依舊存在,煩惱自然不會越少。
佛菩薩開示因果業由,好比法院仲裁兩個人的債務,欠債的人要想辦法還清欠債,債務才能一筆勾銷。什麼都不去做,卻妄想上法院後債務消失不見;或者換過一家又一家的法院申訴,讓本金加上利息,逐漸滾成大錢,等到有心想還債,才發現已經力不從心。
這情況好比有緣人的同學,剛開始可能媽媽跟孩子有因果,只要還清因果和補善緣,孩子出生也會好養育,不容易三天兩頭就生病。即使後來孩子有業力出現,但是按照開示誦經消業,孩子的狀況也能快速解決,媽媽不須太操心。小問題放著不願處理,只想用上香的方式「求」,過程看似省事,實則讓問題越滾越大,若遇到求的是外道宮廟,被干擾和被抽福報,那麼「問題真的大條了」!以上不是危言聳聽,而是精舍多年來辦事常遇到的真實情況。
您未必要到精舍請示,但是正確的觀念一定要有。什麼是正確的觀念?「福是修來的,不是求來的」,要想有錢,必須先努力賺錢跟存錢;要想有福氣,必須先積極行善才能累積福報。福報對於人跟神一樣重要,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,您現在認為靈驗、幫忙實現願望的宮廟,實則用您身上的某樣東西換取,或者將您後面的福報提前挪用。現在先透支未來的福報,好比「先享受後付款」,好日子過完了,以後只能縮衣節食,忍受過苦日子。
每個人出生都是來消業,不是來享受的,有正確的認知,才有誦經消業的動力,不會只看到表面,羨慕別人的日子過得輕鬆愜意。將時間拉長遠來看,持續誦經,堅持消業,只要夠努力並保持善念,佛菩薩是會眷顧的。
精舍希望跟有緣眾生互相勉勵,雖然精舍不認識大家,但會繼續用文字陪伴大家,無論命運給予什麼樣的挑戰,期望我們都能夠更自在、處事更加圓融。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