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身難得,趁自己還健康有活力的時候多多增加智慧、看透生命,幫自己找到真實的人生答案。以下為每週牟尼精舍銀河大手印社團成員靜思語心得分享,也請您看過靜思語後細細省思,並可參考下列心得,用其他角度切入,學習別人的智慧經驗,共同成長!(心得中有部分為師兄姐引用資料,但將只作分享,不作任何商業用途,以上告知)
靜思語:人的心,甚麼都不裝時叫心靈;裝一點時叫心眼;裝的多時叫心計;裝的更多時叫心機。
下列為成員分享內容:
⑴這句靜思語,說明了修行的層次,簡述如下:
1.未修行但心有不安者,容易過度解讀別人的行為,使小聰明想出因應對策,心不清淨且雜亂,心機自然生。
2.未修行且自視聰明者,聰明但卻為利而生,易用計或謀略取得,甚或奪取所欲利益。
3.修行邊緣者,可能未修行但已有機緣,或是已邁入修行,是修行新生。尚在摸索,欲望亦未淡,易起意念,但不一定會付諸行動。
4.修行者,愈修愈清淨時,靈氣油然而生。個人自評,介於3與4之間,尚待努力,共期勉。就是幫助眾生成佛。
⑵針對「心」來說,能夠放空時,即能感受到心無罣礙,能得此境便能感悟心靈境界,但能真正領悟的人很少。
與人相處多了一點在乎,吃醋便容易產生不悅,此時心眼已經滲透在你周圍。過於執著在乎別人的一切,便容易使計去謀害,萬萬不得。而過份計較或是爭先恐後,那你只會執著於去謀害一個人,或是不擇手段的去針對某人,並想盡任何方法去謀害於他人,那罪無可赦的心機便深植於你心裡,難以跳脫。祈望世界眾生皆能和平。
⑶算計來算計去,以後輪迴還不是要相見?為後來埋下苦果。
做人真得糊塗點好,自尊、比較等等,真的多餘,期許自己早點放下,也期許大家早點放下。別造成自己痛苦,也造成其他人痛苦。生活輕鬆簡單點吧!
學佛也就是要學這個,把那些沒必要的都放一放,這也是比較難。一起加油!
⑷相由心生,由臉觀心,心知未來,人過了四十歲必須為自己長相負責。這裡的負責指的是,面相所散發出來的感覺。
萬法唯心,修行也是修自己的心,期許自己可以放下很多事情,減少計較,回歸最純真心靈。
⑸這句靜思語很有趣,人剛剛出生的時候,純潔如一張白紙,但活得越久,在心裡裝進越多會汙染本性的貪嗔痴。開始接觸佛法後,才知道為了榮華富貴而機關算盡到頭都是空,所以就開始把髒東西倒光,心打掃的乾乾淨淨,慢慢地體會「大智若愚」,有什麼好算計的,有什麼好爭的,最後財產是別人的,業障全部都是自己的。分享結束,謝謝各位師兄姐~~
⑹人在社會上要立足,為求利益地位,事業成功。耍點心計心機,被視為理所當然,然而這只侷限在現世成就,但還有來世、過去世。
無論是,使用心眼、心計、心機,一時人們也沒察覺,或許可以得到利益好處,但若用不正當手段得到,最終還是要還的,今世沒還,來世還是要還,只是多造惡業,故人與人相處只需保有真實的誠心,無需多費心機造作。
人與人相處保有純淨的心,只需將心思用在如何安排時間修持佛法,如何影響周圍的人一起共成佛道,一心向佛,往生極樂。
佛法裡無法使用心機,起心動念,佛菩薩都知道。只能用行動實務,連一個貪嗔癡慢疑的念頭都不能起,半點都無法作弊,所以,多裝的心眼、心計、心機,在學佛的路上完全沒有幫助,反而是阻力,應該徹徹底底地清空心靈,老老實實學佛。
⑺法師曾經提及修行是一個調整和重複的過程。
一、所謂調整,就是修正錯誤,把我們的心從貪嗔癡調整出來,從凡夫狀態調整出來,從對五欲六塵的執著中調整出來。
二、所謂重複,就是重複正確的意念,在內心培養正念,並且不斷鞏固。
三、那麼,正念又該如何培養?《阿含經》中,佛陀告訴我們有六隨念:即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天。
四、每天需要反復憶念佛的功德,憶念法的殊勝,憶念僧的品德。憶念什麼,就是在內心培養什麼力量。
五、我們念佛法僧,就是在培養和佛法僧相應的正念,這樣才會見賢思齊,從善如流。
六、反之,如果念五欲六塵,就是在培養和貪嗔癡相應的妄念,這樣就會殺盜淫妄,無惡不作。所以,正念和妄念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效益。而後學也是透過每次的早晚課前來檢視自己的心,來反省。
晚上念經前回想一下自己一整天的缺失,提醒自己明日別再犯;早課時再提醒自己一次昨日所犯之錯,今日別再犯。當境界現前如美女走過,或工作上與人理念不合又要與人計較跟別人有所衝突,嗔念起時趕快在心中默念〈藥師灌頂真言〉,腦中憶念佛菩薩法像,通常都很有用,但工夫不到家很多時候也會失敗,期許自己透過每日的誦經持咒反省自身,調整自己心念與行為,持戒再嚴謹一些,能早日做到真正的放下。讓心得到真正清靜自在,進而能夠幫助更多的人。
⑻人生出不久,嬰兒時,事事都不裝,不說謊,直心,真心,真是天真無邪,當時的心,或可叫心靈。
待慢慢長大,學得愈多,染污愈多,若常為己,裝一點,跟人相處到處都是,碰到這種人,我們會說,小心眼,真難相處。
碰到部份人,爭權奪利,棄仁義而不顧,說表面話,設陷阱,讓你受害。更有人,皮笑骨肉不笑,處處權謀,心機之重,讓人退避三舍,不幸遇到了,可得請示,多念經化解了。
今我們談修行,要修行,或許,就是看好這顆心,時時自我查覺,顧好起心動念,將件件(裝),照掉,讓真心再現,進而求明心見性,盼時時自勉,也共勉,感恩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