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〈付囑品第十〉
原文:
「偈曰。
一切無有真,不以見於真;若見於真者,是見盡非真。
若能自有真,離假即心真;自心不離假,無真何處真。
有情即解動,無情即不動;若修不動行,同無情不動。
若覓真不動,動上有不動;不動是不動,無情無佛種。
能善分別相,第一義不動;但作如此見,即是真如用。
報諸學道人,努力須用意;莫於大乘門,卻執生死智。
若言下相應,即共論佛義;若實不相應,合掌令歡喜。
此宗本無諍,諍即失道意;執逆諍法門,自性入生死。
時徒眾聞說偈已。普皆作禮。並體師意。各各攝心。依法修行。更不敢諍。乃知大師不久住世。法海上座再拜問曰。和尚入滅之後。衣法當付何人。」
淺譯:
「偈曰」:六祖大師說偈頌。
「一切無有真」:這所有的一切,都不是真的。
「不以見於真」:你不要以為這個不真的,你見它是真的。
「若見於真者」:如果在這個不真之中,你認為是真的話。
「是見盡非真」:你所見的見,也不是真的。
「若能自有真」:假設你能自己迴光反照,反求諸己;在你自性裏,你就知道它是真的。
「離假即心真」:你離開世間上一切的假形假相,那就是你的真心。
「自心不離假」:你自己心裏不離開這個假。
「無真何處真」:你心裏要是沒有真,那麼哪個地方又會有真的呢?所以真的是不離自性的;離開自性就沒有真的。
「有情即解動」:在你有情的知覺性上,你就能明白動。
「無情即不動」:你若是沒有知覺性,你就不動。
「若修不動行」:假設你想修行這不動的行門。
「同無情不動」:你也要好像無情那麼樣不動。
「若覓真不動」:你若再想找真正的不動。
「動上有不動」:你不要離開這個動去找不動;在動上就有不動。
「不動是不動」:不動就是不動。動,是在有情才有動;有情,你再能不動,這是真正的不動。
「無情無佛種」:你若沒有知覺性,你連佛種都沒有了。
「能善分別相」:你在有情的知覺性上,再能善於分別諸法相。你不是用識去分別,而用智——成所作智——來分別諸法相。
「第一義不動」:你能證得自性的理體,得到第一義的境界,那是真正不動。
「但作如此見」:你但作像這種的見解。
「即是真如用」:這種的情形、這種的見解,就是真如的妙用。
「報諸學道人」:我現在報告你們學道的人哪。
「努力須用意」:你要努力、努力,要存心用你的真心去修行。
「莫於大乘門」:你不要在大乘佛法的門裏頭。
「卻執生死智」:卻執著你生死那一種執相的智慧。
「若言下相應」:我現在給你們說偈頌,你們若聽了之後,就能明心見性的話。
「即共論佛義」:我現在就和你們共同來討論佛的道理。
「若實不相應」:你若是不能言下明心見性開悟。
「合掌令歡喜」:你應該合起掌來,令這一切的眾生都歡喜。
「此宗本無諍」:我頓教的宗,本來是修這無生法忍的,是沒有所諍論,不和人爭執的。
「諍即失道意」:你若和人一諍論,就失去道意。所以說「爭是勝負心,與道相違背;便生四相心,何由得三昧?」所以諍即失道意;你一諍論,就失去道的本旨了。
「執逆諍法門,自性入生死」:如果你一定執著諍論的法門,你的自性就不能出輪迴,一定要受生死了。
「時徒眾聞說偈已」:當時在南華寺六祖大師的這些徒弟,聽六祖大師說偈頌之後。
「普皆作禮」:大家都起身叩頭,向六祖大師來禮謝。
「並體師意」:並且都體諒六祖大師的意思。
「各各攝心」:所有的人,現在都不哭,也不吵也不鬧,也不互相辯論。
「依法修行」:依照偈頌的方法來修行。
「更不敢諍」:大家也都不諍論。
「乃知大師不久住世」:大家都知道,六祖大師在世上,大約沒有一個多月,很短的時間。
「法海上座」:這又是法海第一,他什麼時候都忘不了他自己。
「再拜問曰」:就又去向六祖大師問了。
說「和尚入滅之後」:和尚圓寂之後。
「衣法當付何人」:衣法應該交給誰呢?他現在大約也想接衣缽和法。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〈付嘱品第十〉
原文:
「偈曰。
一切无有真,不以见于真;若见于真者,是见尽非真。
若能自有真,离假即心真;自心不离假,无真何处真。
有情即解动,无情即不动;若修不动行,同无情不动。
若觅真不动,动上有不动;不动是不动,无情无佛种。
能善分别相,第一义不动;但作如此见,即是真如用。
报诸学道人,努力须用意;莫于大乘门,却执生死智。
若言下相应,即共论佛义;若实不相应,合掌令欢喜。
此宗本无诤,诤即失道意;执逆诤法门,自性入生死。
时徒众闻说偈已。普皆作礼。并体师意。各各摄心。依法修行。更不敢诤。乃知大师不久住世。法海上座再拜问曰。和尚入灭之后。衣法当付何人。」
浅译:
「偈曰」:六祖大师说偈颂。
「一切无有真」:这所有的一切,都不是真的。
「不以见于真」:你不要以为这个不真的,你见它是真的。
「若见于真者」:如果在这个不真之中,你认为是真的话。
「是见尽非真」:你所见的见,也不是真的。
「若能自有真」:假设你能自己回光返照,反求诸己;在你自性里,你就知道它是真的。
「离假即心真」:你离开世间上一切的假形假相,那就是你的真心。
「自心不离假」:你自己心里不离开这个假。
「无真何处真」:你心里要是没有真,那么哪个地方又会有真的呢?所以真的是不离自性的;离开自性就没有真的。
「有情即解动」:在你有情的知觉性上,你就能明白动。
「无情即不动」:你若是没有知觉性,你就不动。
「若修不动行」:假设你想修行这不动的行门。
「同无情不动」:你也要好像无情那么样不动。
「若觅真不动」:你若再想找真正的不动。
「动上有不动」:你不要离开这个动去找不动;在动上就有不动。
「不动是不动」:不动就是不动。动,是在有情才有动;有情,你再能不动,这是真正的不动。
「无情无佛种」:你若没有知觉性,你连佛种都没有了。
「能善分别相」:你在有情的知觉性上,再能善于分别诸法相。你不是用识去分别,而用智——成所作智——来分别诸法相。
「第一义不动」:你能证得自性的理体,得到第一义的境界,那是真正不动。
「但作如此见」:你但作像这种的见解。
「即是真如用」:这种的情形、这种的见解,就是真如的妙用。
「报诸学道人」:我现在报告你们学道的人哪。
「努力须用意」:你要努力、努力,要存心用你的真心去修行。
「莫于大乘门」:你不要在大乘佛法的门里头。
「却执生死智」:却执着你生死那一种执相的智慧。
「若言下相应」:我现在给你们说偈颂,你们若听了之后,就能明心见性的话。
「即共论佛义」:我现在就和你们共同来讨论佛的道理。
「若实不相应」:你若是不能言下明心见性开悟。
「合掌令欢喜」:你应该合起掌来,令这一切的众生都欢喜。
「此宗本无诤」:我顿教的宗,本来是修这无生法忍的,是没有所诤论,不和人争执的。
「诤即失道意」:你若和人一诤论,就失去道意。所以说「争是胜负心,与道相违背;便生四相心,何由得三昧?」所以诤即失道意;你一诤论,就失去道的本旨了。
「执逆诤法门,自性入生死」:如果你一定执着诤论的法门,你的自性就不能出轮回,一定要受生死了。
「时徒众闻说偈已」:当时在南华寺六祖大师的这些徒弟,听六祖大师说偈颂之后。
「普皆作礼」:大家都起身叩头,向六祖大师来礼谢。
「并体师意」:并且都体谅六祖大师的意思。
「各各摄心」:所有的人,现在都不哭,也不吵也不闹,也不互相辩论。
「依法修行」:依照偈颂的方法来修行。
「更不敢诤」:大家也都不诤论。
「乃知大师不久住世」:大家都知道,六祖大师在世上,大约没有一个多月,很短的时间。
「法海上座」:这又是法海第一,他什么时候都忘不了他自己。
「再拜问曰」:就又去向六祖大师问了。
说「和尚入灭之后」:和尚圆寂之后。
「衣法当付何人」:衣法应该交给谁呢?他现在大约也想接衣钵和法。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