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《金剛經》:「佛告須菩提: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」最近在生活中看見許多事物,一直在心中反覆思維,比如眾人桌上的「美食」。
那些吃葷的人看到的各種肉類,桌上的排盤裝飾、聞到的氣味。殊不知,從動物被捕抓、飼養、到宰殺的種種經過,那些血腥、殘忍的過程,這才是肉類食物的真相。
不僅如此,在英語中,為了與四隻腳的動物直接脫勾,豬肉(Pork)沒有豬(Pig)這個字;羊肉(Lamb/Muttom)沒有羊(Sheep/Goat)這個字;牛肉(Beef)沒有牛(Cow/Ox/Bull)這個字;鹿肉(venison)沒有鹿(deer)這個字,目的就是讓人可以沒有思想上的連結,而可以心安理得地吃下肚。除了語言上去除動物的名稱,歐美食物也會去頭去尾,避免形體的出現。
在印度,某些吃素的宗派信仰,雖然是吃素,但是對事物的形相,也有同樣的執著。凡是形體上長得像的都不能吃,認為是玷污了靈魂。其中最重要不能吃的蔬菜就是茄子,因為長得像「魚肚」。凡是思想上被玷污了,靈魂就吃肉了,凡此種種這類儀規,在印度非常多。
再扯遠一點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在遙遠的回教國度,因著權力鬥爭的扭曲,女性被男性當作生殖的工具。母親與孩子沒有任何親密的連結,所有堆砌起來的財富與幸褔的背後,都是貪嗔痴作祟,都是血淚成河的故事。而升斗小民的家中,也沒有躲過業障的索討,所有親屬的連結,經濟社會的環節,把所有人都緊緊綁在業障的大網裡,求出無期。
什麼是虛假?什麼是真實?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怎樣才算是多?怎樣才算是忠誠?我們所認為的價值,在不同的氣候、歷史、地理、環境中,還能普世共享嗎?這一個月來,我發現自己對外在的事物相,懂得脫去外層仔細分辨,我只知道,事物絕不是如我所想的。《金剛經》教導我們怎麼面對?面對這看不懂的事物相,有一個原則不變,佈施無漏-無私心,無所求。
我們幫助自己認為的「好與善」很容易,但是,我們能幫助我們不喜歡的人嗎?我們願意給他們一個微笑嗎?我們有辦法以身作則去影響人嗎?常常我們都說要「防人之心不可無」,但是我們或許遺忘了「純善的心」!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……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」
願我們都有大智慧!
(分享完畢)
唐,寒山─《寒山詩》:「水清澄澄瑩,徹底自然見。心中無一事,水清眾獸現。心若不妄起,永劫無改變。若能如是知,是知無背面。」一顆平靜、不起妄想的心,就像清澈的湖水般澄淨與透明,可以映現萬物的本質。當心失去平靜時,恰如陣陣微風經過,吹皺湖水,泛起了層層漣漪。「心湖」被塵勞染著,陷入混亂時,我們就看不到事物的全貌與真相,自然也就無法作出智慧的判斷,反應出適當的行為了。
生為人,一定有挫敗感、有煩惱相、想要卻得不到、想愛卻無法愛、欲望無法被填滿的失落感…。因為有這些憂悲苦惱,所以娑婆眾生才需要佛法的光明與智慧,照破眾無明,帶領我們走出內心幽暗的迷宮,讓我們突破自己的障礙與盲點。
《阿伯的話-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修行,要在事外看戲,不是在戲中隨著七情六慾攪和。時間要花在修行上,聞思修,身外物生不帶來、死不帶去,要把自己脫離出來,站在高處看你的人生,世間相、親情、各種感情都是假相,只是今生短暫上演的戲碼,終究都會成住壞空,只有自己的心性提升才是真的。有認真修的話,佛菩薩會在旁邊提攜並且提醒你犯錯之處。」
「腦識要清淨,心性要堅定,才不會如浮萍般漂來漂去。『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』,要儘快修行;真正修行是往內修,不要向外攀,要無相、無念、無住,隨緣自在。」
「心若清淨,彌陀淨土心中現;心若不清淨,彌陀淨土千里遠。故,《六祖壇經》云『心地但無不善,西方去此不遙;若懷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』,就是這個道理。」
佛魔的境界,神通一樣高強,福澤一樣綿長,然而只差在一念之間的轉念,剎時,魔就成佛了。世人內心都是有揀擇的,好的、壞的;喜歡的、不喜歡的;快樂的、悲傷的;成功的、失敗的;對的、錯的……。因為內心有兩邊的分際,所以人們心不由己。心被自己以為的憂悲苦惱綁架,被自己分別出的喜怒愛憎所束縛,念念相續,煩惱與痛苦,無有出期。
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佛陀一再藉著各種善巧,對我們循循善誘,跟我們說著世間所有的一切。不管是好的或壞的,都是轉瞬即逝,不會永遠停留;名利、財富、權勢,都是假有、虛有和幻有。但智慧未開的我們,相信嗎?我們還是選擇當個「囚人」,沉迷於自己的大頭夢裡,不願意醒來。我們沉醉於其中,盡情的享受著夢中這一切,我們不願意覺醒,我們沒有勇氣跨出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的誘惑,不願意打開覺知的那扇門,去找回真正的自我!
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有情即解動,無情即不動。若修不動行,同無情不動。若覓真不動,動上有不動。不動是不動,無情無佛種。能善分別相,第一義不動。但作如此見,即是真如用。」修行的第一義,不是在分別上打滾;不是在佛與魔、人與我中分裂、批判,然後生起害怕與愛憎心,陷入自己建構出的迷惘、錯亂中。
求人不如求己,求佛不如修心。只有回到自己的身心中,去觀察心念的各種起伏,並且不讓心糾結、纏繞於各種情境上,產生相應的各種煩惱。只有回歸到心靈上的平靜,人們才能在受第一支箭後,不會再受第二支箭。這種「不受第二支箭」的苦,正是「若覓真不動,動上有不動」的智慧。
阿伯說:「佛魔本一體,何來分外敵;心淨天地正,心邪處處迷。」祈願眾生都能有因緣,能以佛法解開自己的愚癡,開啟自身的智慧。願我們都有大智慧,明瞭活在當下的快樂,才是真正的極樂,才是真正的佛國淨土!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!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