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」——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:印光大師,《印光法師文鈔全集》(包含增廣、續編、三編、三編補)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,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。以下為〈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〉,希望您細細品嘗,並落實於生活,調整心態,轉變人生!

相關文章連結如下,請多多分享流通:http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3201188
 

評修持各法(5)觀經應從易起修

 

原文:觀雖十六,行者修習,當從易修者行。或作如來白毫觀,或作第十三雜想觀。至於九品之觀,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。但期了知即已,正不必特為作觀也。觀之理,不可不知。觀之事,且從緩行。若或理路不清,觀境不明,以躁心浮氣修之,或起魔事。即能觀境現前,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,亦即因喜成障,或復致退前功。故楞嚴云: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祈一心持名,以為千穩萬當之行。待至心歸於一,淨境自會現前。(正)復黃玉如書

 

譯文: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雖有十六觀,但修行人學習,應當從容易修的開始。或者作如來白毫觀,或者作第十三雜想觀。至於九品之觀,不過是讓人知道修行往生的前因與後果罷了。只要完全瞭解明白就行了,不必特別以此作觀。觀的道理,不可不知,觀的實踐,暫且緩行。如果理路不清,觀境不明,心浮氣躁去修觀想,則容易引起魔事。即使能使觀境現前,若心有妄生喜悅的念頭,也會因喜成障,也許又會前功盡棄了。故《楞嚴經》說: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」希望你一心持名,此法千穩萬當。等到心歸於一,淨境自然會現前。

20201101 (90).jpg

20201201 (28)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l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