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信願念佛」—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

 

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」——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:印光大師,《印光法師文鈔全集》(包含增廣、續編、三編、三編補)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,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。以下為〈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〉,希望您細細品嘗,並落實於生活,調整心態,轉變人生!

相關文章連結如下,請多多分享流通:http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3201188

 

分禪淨界限(12)禪是頓、實,淨是漸、權?

 

原文:權者,如來俯順眾生之機,曲垂方便之謂也。實者,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。頓者,不假漸次,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。漸者,漸次進修,漸次證入。必假多劫多生,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。

 

彼參禪者,謂參禪一法,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,固為實為頓。不知參禪,縱能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。若是大菩薩根性,則即悟即證,自可永出輪迴,高超三界。從茲上求下化,用作福慧二嚴之基。此種根性,就大徹大悟人中論之,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。

 

其或根器稍劣,則縱能妙悟,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。仍須在三界中,受生受死。既受死生,從悟入迷者多,從悟入悟者少。是則其法雖為實為頓,苟非其人,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,仍成權漸之法而已。何以故。以其仗自力故。自力若十分具足,則何幸如之,稍一欠缺,則只能悟理性,而不能親證理性。今時則大徹大悟者,尚難其人,況證其所悟者哉。

 

念佛一法,徹上徹下,即權即實,即漸即頓,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。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阿鼻種性,皆須修習。此徹上徹下之謂也。如來為眾生說法,唯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。其餘法門,上根則即生可了,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,唯此一法,不論何種根性,皆於現生往生西方,則生死即了。如此直捷,何可名之為漸。

 

雖有其機,不如尋常圓頓之機。有似乎漸,而其法門威力,如來誓願,令此等劣機,頓獲大益,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。凡禪講之人,若未深研淨宗,未有不以為淺近而藐視者。若深研淨宗,則當竭盡心力,而為宏揚。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,而自誤誤人哉。(正)復馬契西書二

 

譯文:權,是如來隨順眾生的根機,讓眾生易於接受的方便法;實,是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的究竟法。頓,是不必借用漸次,直捷疾速,一超直入;漸,是漸次進修,漸次證入,必須經過多劫多生,才可親證實相。

 

參禪的人,說參禪一法,是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的方法,當然就是佛法中的「實」和「頓」了,卻不知參禪縱能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也僅僅見到即心本具的理性佛。若是大菩薩根性,則即悟即證,自可永出輪回,高超三界,從此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用作莊嚴福慧的根基。此種根性,就在已經大徹大悟的人中來講,百千人中也只有一二人罷了。

 

根器稍劣的,則縱能妙悟,而見、思煩惱未能斷除,則人仍在三界中,生死輪回。既然仍舊輪回,則從悟入迷者多,從悟入悟者少。所以,參禪一法雖為「實」和「頓」,但如果不是那種大菩薩根性的人,也得不到「實」和「頓」的真實利益,仍成「權」、「漸」之法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只依靠自力的緣故。自力若十分充足,則萬分慶幸,稍一欠缺,就只能悟到理性,卻不能親證理性。現今,大徹大悟的,尚且難以找到,何況還有證其所悟的嗎?

 

而念佛一法,徹上徹下,即權即實,即漸即頓,不可用平常的教理去評價。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阿鼻種性,都須修習。(這是「徹上徹下」的意思。)如來為眾生說法,目的還不是讓眾生了生脫死罷了。其餘法門,上根則即生可了生死,下根則多劫都難以了斷生死,唯有這個念佛法門,不論什麼根性,都可在現生往生西方,生死即可了斷。如此直捷,怎麼可以說是「漸」?

 

雖有不如尋常圓頓根基的人,似乎是屬於「漸」的種性,可是因為淨土法門威力無比,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,讓這些劣等根機人,頓獲大益,其原因全在依靠佛的慈力。凡是講禪的人,如果未曾深研過淨宗,沒有不以為淨宗淺近而藐視它的;如果深研過淨宗,則沒有不竭盡心力而為弘揚的。哪裡還能執著禪是頓、實,淨是漸、權的謬論,而自誤誤人呢?

分禪淨界限(12)禪是頓、實,淨是漸、權?

分禪淨界限(12)禪是頓、實,淨是漸、權?

分禪淨界限(12)禪是頓、實,淨是漸、權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