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:
我是個不善於言語表達的人,跟先生開了自己的店後,如何將店內的規定,用有限的英文辭彙跟客人溝通,是我很大的挑戰。我跟先生的文化背景不同,常讓兩人對於店內的用餐規定,有很不一樣的見解。他不贊成我將規定一條條列出並張貼出來,所以我們都是臨時有事,才跟客人溝通。
從一開始心中模擬無數遍的草稿,到真正去制止客人,情況常常讓我內心尷尬,不太舒服,勸阻客人的行為,一直是我們最頭痛的地方。從學佛到現在,「處事圓融」是我要努力的目標。但是,讓客人在店裡隨性做事,自己做個爛好人嗎?也許是佛菩薩看到了我的困擾,給了我一些磨練的機會。
一天早上,一位常客帶了她的幾位朋友過來,點了東西坐定後,開始玩起桌遊。沒多久,我聽到熟悉的聲音,心想:「糟糕了,她們在玩麻將。」一陣陣嘩啦、嘩啦的洗牌聲響徹全店,先生連忙去制止她們。一會兒他不高興的回來,轉述熟客跟他說的話。熟客說:「我只是在教我的朋友,而且前一次你的太太已跟我說過,是你太太說好,我才帶人來。」我說:「上一次她跟我說的時候,我不記得她說要來玩麻將,也可能她說太快,我聽不懂她的英文,但我們真的不能讓人在店裏玩麻將,會影響他人。」
當這位客人再來櫃臺,要求加一些熱水時,我鼓起勇氣,對她表明我們的立場,歡迎她來店裡玩其他安靜的遊戲,但我們不希望她玩麻將。我說之前已經有過一次經驗,麻將聲真的會擾人,她聽完後,不太高興的離去。隔幾天,她再回來試著說服先生,但因為我們兩個人的立場一致,讓她無功而返。
《阿伯的話-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遇到事情和境界來臨時,要冷靜,要有智慧,不能情緒失控就抓狂傷人;千萬不能硬碰硬,如此容易起衝突。兩個玻璃瓶互碰一定會破掉,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;要像海綿一樣,碰到玻璃反而起保護作用。可先維持表面的和平,等雙方情緒降溫後,再以智慧處理事情。」
「靜坐的時候可細細回想:今天有什麼地方需要改善?有什麼地方不圓滿?並且好好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缺失,如何不要再犯過?持之以恆的訓練,過失就會逐漸改善和減少。」
如果我未學佛,沒進入修行社團學習靜坐,遇到這個情況我可能會抓狂,並且跟客人劍拔弩張,互不相讓。但我發現自己有了些許的進步,這件事讓我反省,自己的語氣需要再改進。我知道自己碰到爭執時,會緊張生氣、語氣生硬,但現在會練習控制情緒,讓即將發生的衝突減至最低。自己需要再努力保持平常心,內心不能起伏生氣,避免受客人的影響。但是,自己的立場仍是要站穩,事關大多數客人的權益,還是要堅持。
感恩修行社團的功課,讓我學習改進自己的缺點和習性。雖然還有需努力、進步的空間,但遇事能理性的處理,就能改善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。
(分享完畢)
每個人都有情緒,當情緒來時,大部份的人會任其發揮,等情緒過了,才意識到已經得罪、傷害人,需要為一時的情緒失控付出代價。因此,避免紛爭最好的方法,是在情緒來的時候,藉故離開現場。
但是,離開現場是治標不治本,對於經常無法控制情緒的人而言,會覺得自己受委屈,這又成了另一種內心糾結。壓抑脾氣,不如沒有脾氣,但是要如何做到沒有脾氣?得從「觀念」改變。若將「心念」比喻為老闆,「身體」便是服從命令的下屬。老闆下了指令,下屬負責接收執行,當老闆有格局和修養,不輕易被外境影響,下屬也會配合照做,言行得體。
脾氣跟習氣有關,要改變習氣,須靠修行,修行人會時刻反思自己的言行,懂得反思的人,才有辦法知道自己的盲點。好比有緣人一直知道,自己是個不善於言語表達的人,「處事圓融」是自己要努力的目標。人最怕不知道自己的缺點,知道缺點又願意改變,才有機會不再犯錯。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知過,改過,不貳過。
阿伯說:「外不攀緣叫禪,內心不亂叫定。禪定的功夫,要日積月累持恆,才能見到效果。」、「修行沒有奇跡,只有累積,一步一腳印,歲月添上品。」歲月增加的不只是年紀,好好修行,歲月也會讓人日久功深。
家庭跟工作是最好的修道場,當你認為自己已經如如不動,這時會有人來讓你生氣和抓狂,如果你依然平心靜氣地面對,不再需要「暫時離開」,表示你已經越過自己的關卡,向上提升一級。所以,不要害怕遇到事情,這些突如其來的人事物,是讓你磨練、提升的貴人,沒有這些貴人的提醒,你會如同在井底生活的青蛙,坐井觀天,自以為是。
人的情緒會影響身體,科學證明,百分之九十的疾病,都跟情緒有關。長期處在負面情緒的狀態,好比大量的垃圾堆積在身體,容易產生各種疾病。動不動就生氣、悲傷、容易有情緒的人,即便再注意生活作息,但身體經常被負面情緒折騰,一切的養生都是繞彎路。
學會和自己的情緒相處,是每個人的功課。與其需要常常控制脾氣,不如學會沒有脾氣。心情好了,睡眠好,飲食、身體變好,人際關係也會越來越好,一切如你所願。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