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現場義工師姊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精舍的現場請示已經告一個段落,但精舍尚有許多事情要忙。非常感恩佛菩薩,這兩天安排我去田裡除草,一個最最最簡單、人人都會做,卻是我以前從未做過的農活。感恩這個體驗,讓我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「出嘴的傲慢」、「農夫的偉大」,還有自己是多麼身在福中不知福。

 

因我父親是公務員,從小的生長環境,沒有接觸務農的機會。農活的辛苦,是親戚口中傳說的辛苦;憫農詩中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;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是書上說的辛苦;每次看到孩子營養午餐剩好多菜,叨唸他們幾句,搬出「農夫種田很辛苦欸,粒粒皆辛苦欸……」,也只是拾人牙慧,嘴巴說辛苦,實際上都無法真的深刻體會,農夫到底有多勞累、多辛苦。

 

這個寒假,感恩有彎腰除草的機會,這才深切體會農活勞動筋骨的「酸痛」。彎腰除草兩個多小時,才處理完極小片區域的雜草,但兩隻手臂、腰、膝蓋、大腿已經「好酸」、「好痛」!難怪在鄉村間看到的老婦人,常常是駝背佝僂,蹣跚緩慢地移動步伐,因為她們長期沉重的農活,已經讓自己的身體嚴重變形。

 

回想幸福的我們,常常因為挑食,這個不吃、那個不吃,但這些被我們嫌棄不食的食物,都是這些默默耕耘付出的英雄,長期忍受身體的酸痛、疼痛,為我們辛苦耕種出來的珍貴糧食。

 

這兩天,我一邊除草,一邊為過去不知惜福的自己深切懺悔,深刻瞭解自己的工作多麼輕鬆,體會到什麼叫「知識的傲慢」與「出嘴的傲慢」。

 

農活是紮紮實實動手出力的活,要流汗、要付出很多時間,難怪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務農,台灣的農業產生有很大的人力斷層,糧食自給率不足,已經進入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了。

 

在一個人靜靜除草時,聽著蟲鳴鳥叫,我發現自己的心靈來到前所未有的平靜,世界彷彿是靜止的,但時間一晃眼就過去了。這使我感嘆,人真的沒有很偉大,「我」真的一點也不重要。紀伯倫說:「如果有一天:你不再尋找愛情,只是去愛;你不再渴望成功,只是去做;你不再追求成長,只是去修行,一切才是真正的開始!」煩惱經常來自於「我們要的太多,但沒有需要那麼多」。我們只要「單純的付出」、「單純的去做」,生活就可以過得很寧靜、美麗!

 

感恩精舍的佛菩薩,讓我有機會向農夫學習、學習彎腰。如果這個世界上「說的人總比做的人多」、「要求別人總比要求自己多」,那從今天開始,我要學習紀伯倫所說的,做一個「做比說的多」、「要求自己比要求別人多」的人,這也算是新的一年,對自我的惕勵與要求。再次深深感恩精舍佛菩薩的教誨與不棄之恩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南無觀世音菩薩。南無阿彌陀佛。

 

(分享完畢)

 

眾生因為自身業力深淺、福報多寡和累世因緣,出生在不同家庭。每個人因為生長環境、生活經歷、教育程度和心性不同,即使面對同一件事,十萬個人可能有十萬種觀點。

 

古代《晉書·惠帝紀》有一個著名的典故「何不食肉糜?」指的是晉惠帝在位時發生飢荒,有不少人民餓死。晉惠帝詢問:「為何人民會餓死?」大臣說:「因為沒有飯吃。」晉惠帝又問:「沒有飯吃,為何不吃肉粥?」因為晉惠帝沒有經歷過平民百姓的生活,不知道人會餓死,只認為沒有粥吃,那就吃肉,不知道連粥都沒得吃的人,根本不可能吃得起其他食物。這個故事反映位高權重者不知民間疾苦。但晉惠帝會這麼說,實乃因為從小就養尊處優,未曾外出吃苦,所以不諳世事。

 

然而,人們往往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事情,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。但對他人的認識,也許只停留在表層理解。就像文中的義工師姐,因生長過程中沒有下田的機會,無法真正體會農夫的辛苦,直到她親自到田裡拔草,才知道原來拔草這麼累,自己真的把農夫「辛苦」兩個字想得太過輕鬆、簡單,而對農夫心生感佩,反省自己過去過於傲慢和不懂惜福。

 

職業本無貴賤,行行出狀元。對於農夫來說,拔草也是苦差事,只是農夫習慣了這樣的工作,把拔草當日常,練就一身除草的技術和耐力,才不以為苦。人們對於沒有經歷過的工作和生活,自然不懂得箇中困難與專業,但要提醒自己,就算不理解,也要尊重他人的職業,用平等心待人處事。

 

不同職業有不同的辛苦,不是單靠列出工作項目,就能展示和比較辛苦的程度。勞力很辛苦,但是燒腦想研究和教學也辛苦。印度哲學大師奧修說:「玫瑰就是玫瑰,蓮花就是蓮花,只要去看,不要比較。」強硬比較是沒有必要的,我們能做的,就是盡可能以慈悲心體諒別人的處境,保持開闊的心胸和眼界,不要自以為是,隨意評價或貶抑他人。

 

不同職業工作者辛苦與否,不單是看工作內容,還牽涉當事人的心態。一個人若能把心安好,拔草也是修行,炒菜也是修行,都能悟出道理。過去觀世音菩薩發心入廚房當飯頭,能將廚房的勞務化為佛事功德與修持,因此不以為苦,所以重點是修心。若心不安,不只拔草苦,做任何事內心都很煎熬。而一個人若連一點苦都吃不了,無法忍辱,又何談修行一事。

 

忍辱可以對治無明煩惱,要學會用正向光明的心,多做利益眾生的事,不攀外緣,不求回報,則無論做甚麼事都很歡喜,內心都很平靜,這也是一種智慧的展現。

 

這個世界是由各行各業的人組成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他人的幫助而不自知,只要能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多加留心,體諒不同工作者的辛勞,珍惜與感恩他人的付出及自己擁有的一切,把心安好,把嘴管好,把事做好,當一個知足的人,則生活處處都是小美滿。幸福,就是這麼簡單。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。
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2025_01_繁-(13)-106.10.29.jpg

2025_01_繁-(14)-106.10.29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