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女兒與爸爸從小關係就不親密,女兒不愛親近爸爸,爸爸對她也不是黏膩的愛。在女兒國小時,曾請示兩人是否相欠,可能因緣未足,佛菩薩並未開示出兩人的因果。但隨著女兒長大,兩人的相處衝突越加頻繁,往往觀念相左,但兩人的脾氣又是同樣執拗。父女不合,常常讓夾在中間的我很是為難,雖知女兒沒有錯,但畢竟是父親大人,最後都只能勸女兒相忍為家。

 

直至女兒上高中後,蒙佛菩薩慈悲開示:「兩人有相欠。父親的前世在日本遭女兒因路見不平,拿棍子打爸爸,導致傷重,《金剛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《地藏經》各120遍。補兩人善緣,《金剛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《地藏經》各188遍。」

 

為了讓他們兩人的關係儘快變好,我代女兒償還欠爸爸的功德,順利圓滿迴向成功。但兩人的關係並沒有改善太多,改善的僅是爸爸對她的態度不再那般火爆,可說是從「陽火」變成「陰火」,但可以感覺「隱忍的火」,還是在他們的心中悶悶且持續地燒著。

 

隨精舍修行一段時日後,明白兩人的因果糾葛,往往不只有一世,如阿伯師兄說的:「通常有殺業,往往都是在此前幾世,就已種下大因果,否則不會產生如此大的殺業。」於是再次請示佛菩薩:「女兒與爸爸的債清緣盡需要唸誦多少經文?」

 

蒙佛菩薩慈悲開示:「女兒欠爸爸比較多,《金剛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《地藏經》各700遍,讓兩人債清緣盡。」

 

感恩今生得遇精舍佛菩薩與阿伯師兄,深切明白並認同阿伯師兄說的這番道理: 「為何修行了還是災難不斷?因為過去所欠的債還沒還完,若還清了,自然挫折跟羈絆會漸漸改善,若今世不願還,來世還是要面對債務。所以說『歡喜做,甘願受』,努力把自己挖的債務坑洞補平,日後方能順暢。」

 

我與女兒也有因果相欠。前世,我因嫉妒心殺害了她,雖然這條因果早已經迴向圓滿,但隨著她年紀長大,叛逆心也越來越強,總覺得我們之間還是有一堵牆。於是向精舍佛菩薩請示兩人債清緣盡的經文,因為是我欠她比較多,所以她不太信服我的話,需要再唸《金剛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《地藏經》各350遍,才能了結兩人的所有因果債。

 

神奇的是,在我迴向完三經各350遍的功德後,女兒對我說話敬意提高不少,態度和緩許多,也更願意與我分享她的生活點滴。這讓末學不得不佩服佛法之玄妙與不可思議!真心感謝今生能得精舍幫忙,才讓末學有此殊勝因緣,得以了結過去累劫累世結下的眾多因果,不枉今生投胎。對精舍除了感恩,還是感恩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南無阿彌陀佛。南無觀世音菩薩。

(分享完畢)

 

子女都需要父母用心教育,才能成為有品德的好孩子。如果親子之間有相欠,教育孩子就會格外辛苦,成效不彰。若是孩子過去世曾傷害父母,就是來還因果債的,孩子容易爹不疼、娘不愛,委屈受苦;若孩子是來報恩,則會孝順、聽話。

 

但如果是父母欠孩子因果債,孩子會叛逆、反抗父母的想法和作法,經常讓父母傷神、傷心,父母也會因為對孩子的虧欠感,對孩子錯誤的行為妥協、退讓。必須唸完經,讓兩人債清緣盡,父母才能好好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,孩子也才能聽從父母勸誡,對父母有禮有節。

 

通常很有緣分的人,才能成為一家人。家人間的關係,不外乎討債、還債、報恩、報仇。現今社會許多家庭缺乏倫理觀念,家人相處不和睦,從彼此的相處模式,多少能推測兩人過去世結下的是善緣還是惡緣。

 

如淨空法師所說,任何一個人一生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,都有前因可循,與過去世、未來世也都有連帶關係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才知道處處結善緣的重要。我們跟別人結善緣,善緣會來幫助自己,結惡緣,惡緣會來障礙自己。面對惡緣,不要怨,把自己修好,不瞋恨也不報復,好生忍讓,業力就能消。

 

但消業力要有極大的忍辱心,遇到有人障礙,沒有瞋恚心,沒有報復心,歡喜接受,業就消了。但這可能需要用一輩子,甚至很多世,才能還清彼此相欠的業力。消業期間受苦受難,往往叫天天不應,叫地地不靈,求佛菩薩也無法,畢竟是自己結的怨、造的業,佛菩薩遵守天地因果法則,不能偏袒任何一方。

 

法師建議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、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用自己真誠的善心、善行,做很多功德,常常迴向給家中的陽世冤親債主,可以銷業。但如果想盡快改善,就只能趕緊唸經。佛經是世上消業最快又最有效的法寶,只要您肯唸經,唸完債清緣盡,彼此不相欠,一切都會趨於圓滿。

 

家人之間相處不和睦,除了彼此有因果相欠,還必須自我檢討,出現這些狀況的原因,認真努力改進。淨空法師開示:「要真正求智慧,要真正學做個好人,做個善人。縱然是冤親債主,也要把冤親債主化解,轉冤為親,轉迷為悟,轉不善為至善,你要去轉環境。從哪裡轉?從自己本身轉,不是從外境轉;自己心轉了,身也就轉了,環境也都會隨你轉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一切要從自己本身做起。」(引用結束)想要家庭圓滿,須先要求自己調整、改變作法,調伏自心,再想其他。

 

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除了唸經,也要改掉惡習。用佛菩薩的待人處事之道,與家人和平共處,夫妻彼此互敬互愛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手足和睦。家人之間不只可以沒有相欠,更可以結善緣,將善緣延續。常常與人為善,處處與人和諧共處,則人一生安康,一切如意。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。


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 

 

 

2025_01_繁-(10)-106.09.03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2025_01_繁-(21)-111.09.04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