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:

 

過年時先生回南部,帶著兩個孩子去跟公公拜年。他似乎有意讓我別一同跟去,但用的理由是因為我很少回娘家,要多待一些時間陪家人。直到回來之後聊天,他才透露因為阿姨也在,才會想我還是不要去好了,他怕我和阿姨起衝突。

 

先生口中的「阿姨」,不是親阿姨,而是公公年輕時在外面的小三。當時連小叔去找公公回家一家團圓,下跪求他,他也不願意,一心就是為了照顧那位阿姨。那位阿姨有家庭的,但還是跟我公公在一起,所以她的孩子長大也不願理會或撫養她,直到現在她一把年紀,都必須工作才能養活自己。

 

對於這位阿姨,我並不陌生,因為婆婆三不五時會說她的事,當然,沒有什麼好話。我本身對於破壞人家家庭的人沒有太多好感,尤其我婆婆一輩子靠微薄的剪髮技藝,辛苦拉拔三個孩子長大,一家會四分五裂,基本上與這阿姨脫不了關係。儘管知道是因為婆婆過去世花心和傷害公公的業力使然,還是不免同情婆婆和先生兄弟的遭遇,打從心底不喜歡那位阿姨。

 

公公年輕時很有錢,當工廠老闆,出入是名牌跑車,但年老時可以說一貧如洗,只剩老人年金和先生給的零花錢。後來公婆離婚,公公一人獨居又失智了,能想到,能記得的,除了之前住過的地方,就是阿姨的住所。他們三人的相處,後來演變成阿姨常常會打電話給我先生,說公公的事,或說要買什麼,處理什麼事,然後先生通常隔天就會南下處理。我剛開始非常不能接受,覺得這阿姨憑什麼以我婆婆的姿態,要我先生做這個、做那個。甚至過年先生還要包紅包給那阿姨。

 

但是有一天,我突然覺得,那是他們的業力和果報,於我無任何關係。學佛不能對人心存惡念,或總是只看別人的不是。縱然對方壞人家庭有錯,她也承擔了自己做錯事導致的惡果。我身為媳婦,沒能盡孝道照顧公公,反而應該要感謝對方三不五時關照公公,願意擔任先生和公公之間的橋樑。如果不是她,先生遠在北部,實在無法時時顧到失智的公公。

 

人生有太多的煩惱,是來自自己的好惡、偏見、貪愛、執著。《六祖壇經》:「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,但自卻非心,打除煩惱破」。不管那個阿姨曾經做過什麼,那是她選擇的,好壞自有果報。我也不該因為她的所作所為,對她心有惡念,因為對別人的不善心,第一個傷害的是自己的良心。

 

淨空法師說:「修行,要以真誠、善意對待一切人,不能有絲毫惡意。所以對人說話,臉色要柔和,言語要謹慎,特別是對那些我們看不順眼的人、不喜歡的人、討厭的人,更要小心謹慎。到什麼時候這些好惡,在心地上逐漸平了,那是功夫。平了是什麼?就證明心清淨平等了,清淨平等心裡沒有好惡,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。轉惡為善,轉冤家為親家,轉敵為友,轉迷為悟,最後能轉凡成聖。我對佛很恭敬,我對一切人也很恭敬,對善人恭敬、對惡人也恭敬,禮敬諸佛,看他跟看佛一樣,這修行功夫到家了。」(引用結束

 

修行要修心地清淨。如六祖所云:「吾之所見,常見自心過愆,不見他人是非好惡。」及「學道之人,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。」用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去待人處事,不管他人好惡,皆與我無關,都不應該影響我的心態、立場和行為造作。如果一顆心老是跟著人家的言行舉止而變動,是自己定性不夠,修行不到位,是自己要自我檢討。

 

修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,必須要時時觀照自心,才能即時發現自己的過失,進而修正。唸經則能輔助自己更快地意識到自己錯誤的觀念。如果不是唸經,很容易跟著習氣走,越走越偏,不瞭解自己有錯,還以為錯的都是別人,堅持己見,不肯調整。

 

這世間是善是惡,存乎一心,把這心修好,怎麼看人都很好。別人好不好是別人的事,但我好不好則是我要負責的事。新的一年,要加把勁,除了審視自己的問題,還要積極修正改進,不要淪為假修行者,知錯卻不改,那懺再多的悔都是枉然。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。

 

分享結束

 

善念、惡念,二元相對。學佛,不僅僅是修善,而是善惡都不執著。先斷惡修善,而後善也不執著。若以善自居,認為自己善良、如法,看見別人做惡、不如法,內心起了排斥、厭惡,煩惱便會生起。

 

修行剛開始要「斷惡修善」,但隨著修行越久,雖修善而不執著善,期勉自己要做到「不思善,不思惡。」修行人要修的,不是只有外在的法律規範,還有內心深處的起心動念。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,不是讓我們是非不分,而是不將別人做的善事或惡事放在心上,給人貼上標籤,註記這個是好人,那個是壞人。

 

別人的行為好或不好,不重要;重要的是,自己好或不好。佛菩薩看眾生,沒有好或不好,有的只是眾生在錯誤的時間,做了錯誤的事。會認為別人不好,首先是自己生起不好的念頭,自己的心先不好了,看人才會不好。「認為別人不好」的念頭已經錯了,還困在自己認為的念頭裡出不來,甚至為自己辯護:「我沒錯,錯的是他。」別人有錯、沒錯不知道,但自己肯定有錯,錯在將別人的錯放在心裡,卻不知是自己的錯,才是錯上加錯,迷上加迷。

 

換句話說,別人生病了,自己沒病,卻斤斤計較別人生了病,還將別人的病毒拿來放在自己的身上,害自己也生了病,而且病得比別人還重。多數修行人都是這樣,將別人的錯誤、不如法放在心上,自己也被傳染,病的比別人重卻不知。不知道自己病了,還認為病的都是別人,所以六祖一再提醒世人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」

 

《金剛經》也說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不執著於所修的善,這才是覺悟;若有絲毫的執著,只能稱為善,不能稱為覺悟。學佛是學覺悟,而不僅僅是修善,修善後要從中覺悟。不僅要修善,還要不執著;不執著於我能修,我修了什麼,這樣的修行才能得自在。

 

許多人不修行時還好,處處能容人,修行後善惡的觀念變得很強烈,反而處處看人不順眼,眼睛裡容不下一粒沙子,會用自己認為的善,批判別人的行為,在人我之間築起一道名為「善惡」的高牆,不允許別人越雷池一步。殊不知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法是對治煩惱、調整心態用的,不是拿來炫耀、自以為是、檢討別人的行為。

 

「無二之性,是名實性」,善惡無二,是非無二,迷悟無二,善或惡,是或非,迷或悟,都是一種表現形式,善是相對於惡來說,對是相對於非來說,悟是相對於迷來說。如果認為自己是善,別人是惡;自己是對,別人是非;自己是悟,別人是迷,實情說來,自己才是迷人。覺悟的人,沒有善惡,沒有是非,沒有迷悟之分,不受影響,不受干擾。

 

「學道之人,一切善念惡念,應當盡除。」心上的是非分別,人我的愛恨揀擇,人間的功過取捨,都是被念所困,種種念頭的重擔,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,更平添許多庸人自擾。若能體悟二元相對是不二,才是真正的平等無分別。

 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,修行人一定要切記,不要精神內耗。精神內耗,是身未動,心中已過萬重山;行未果,假想苦難萬事愁;事已畢,過往心事萬般演。精神內耗會形成慣性,身陷其中而不知。常言道:「有心者,有所累;無心者,無所謂」,內心戲太多,只會自尋煩惱。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,在自我認知的淺灘裡,只會困住自己,只有在廣闊的水澤中悠遊,才能感受真正的自在。心要簡單,人要糊塗,才會活得輕鬆。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。
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2025_01_繁-(16)-106.10.29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