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近日班上出現特殊風雲人物,與同儕下棋,違反遊戲規則,對對方出言不遜,理直氣壯辯稱自己沒有做錯,當場不斷摔東西、捶老師的櫃子,瓦解尊師重道的精神。情緒無法自我管理,導致行為嚴重偏差。
這位風雲人物出現許多負面評論,不僅在班上與同儕相處不融洽,常於師長前嚼舌根、造口業,亦無法看見自己的錯誤。不斷釋放負能量,師長除了當下導正,勸誡正確的是非、善惡觀念,同時轉知家長該生在校情形,討論用藥短長效的差異,以及行為問題。
處理過程釋放大量黑氣負能量,讓人非常不舒服,彷彿置身在地獄之中。這時想到《阿伯的話—現場開示精華語錄》:「師長責任只是教導;實踐的路學生必須自己去走。」現今的品德教育被抽掉後,造成人的品性出現許多心理問題,當一個人無法承認自己的錯誤,乃至無明瞋恨心起,實為可怕。
《華嚴經》云:「一念瞋心起,百障萬門開。」熄滅如火般的瞋恨,最好的應對方法是釜底抽薪,對治者唯有忍辱。在《寒山大士詩》中提到:「瞋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,欲行菩薩道,忍辱護真心。」
修行者遇逆境時,學習守護真如本心甚是重要,心態越寬廣,自然就看淡人事物。當考驗時,學習忍辱,忍辱並非逆來順受,而是克制自己當下的情緒衝動,不馬上做出反應,思惟發火後的結果為何?對事情是否有實質的幫助?試圖找到圓滿方法、解決方案,才是真正的忍辱。
人往往不信因果,凡事做了再說,到頭來卻悔恨不已。如《地藏經》云:「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、邪淫妄語者、兩舌惡口者、毀謗大乘者,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。」所謂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道理是一樣的。人無法一生順遂,唯有在逆境中考驗你我,鐵杵方能磨成繡花針。
(分享完畢)
在教學現場,總是會出現各種難以預期的情況。面對脾氣暴躁、情商不夠的孩子,對老師是個大難題。這樣的孩子可能是黑氣負能量重、業力干擾、沖犯、習氣、外靈干擾……的其中一種,也可能全部都有。從心理學來看,學生對教師或同學的各種挑釁,往往是尋求關注、逃避失敗的一種外顯現象,面對不受控制的學生,老師除了告知家長孩子的行為問題,安撫被傷害或驚嚇的學生,還能做甚麼?
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,孩子會透過觀察成年人的行為並加以模仿,所以即使學生無理取鬧或口不擇言,老師都需要做良好的身教示範,保持冷靜、不與學生正面衝突,不隨學生起舞、動怒。一方面避免強化特定學生的錯誤行為,另一方面也要教導班上其他學生,如何正確應對別人的挑釁。
情緒教育是老師平常就要進行的教學課題,要引導學生反思生氣對身體造成的傷害。情緒會影響身體,愛生氣的人容易生病。沒有人生氣時是舒服的,生氣時七竅生煙,生氣所產生的怒氣(黑氣負能量)會堵塞智竅,使自己當下缺乏智慧,說話往往不經大腦,結結巴巴、胡言亂語,這時很難說好話,或做出正確的決定,而結果往往傷人,與人交惡。
教導學生面對困難,或情況不如自己預期時,理解自己有情緒,但需要學習如何及時處理及轉念。用同理心去看待別人所處的位置,理解對方可能的困難,如果自己是對方,希望別人怎麼對待自己?每個人都有缺點,沒有誰天生就是十全十美,自己不是,也不要用完美的標準要求他人。與他人相處,要懂得多看別人的優點,包容別人的缺點,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,喜歡被讚美,如果反其道而行,得到的往往是兩敗俱傷。
福祿貝爾說:「教育無他,愛與榜樣而已。」對於行為嚴重偏差的學生,身為教師,要有教育愛。不要對學生貼標籤,而是要試圖釐清學生行為背後的動機,提供其正向關注。要保留學生的尊嚴,給學生台階下,避免當眾羞辱,事後再透過私下談話,與學生建立關係與信任感。
師生關係需要長期經營,老師願意為學生著想,學生才會願意聽從教師的教導,特別是對抗性強的學生,除了要求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、理解自我行為對他人的影響,也要輔以各種外在獎勵或口頭鼓勵。這麼做的真正目的是修復關係,以利後續教育,不是為了懲罰。
人與人之間的衝突,處理重點是圓滿,而非爭對錯。以智慧觀照,放下執著,放寬對他人的期待與要求,教學可以很自在,人生可以很美好。而這種放下,不只適用於教學現場,在家庭、工作職場亦是如此。
然而,不得不承認,現實生活中,有很多事是人們知道卻做不到。知道不能生氣,可是一遇到現行外境,心裡又生煩惱,火冒三丈。《阿伯的話—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沒有黑氣,不會生氣。」不生嗔心,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練成的,尤其是業障重、黑氣多的人,需要長時間唸經、持咒、守戒,努力調整心性,修慈悲心、忍辱心和卑下心,才能逐漸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和內在的思考模式。
《六祖壇經》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日常生活中,看到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標準或期待,要自我反省對他人的挑剔,而非覺得別人有錯,自己比較高尚,從而起嗔心與輕慢心。「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輕,常行普敬。心常輕人,吾我不斷,即自無功;自性虛妄不實,即自無德;為吾我自大,常輕一切故。」不把別人想壞、看扁,不思善、不思惡,心中無礙,自然不容易起嗔心,才能平心靜氣地處理好每件事。
《六祖壇經》:「善知識。智慧觀照。內外明徹。識自本心。若識本心。即本解脫。若得解脫。即是般若三昧。般若三昧。即是無念。何名無念。若見一切法。心不染著。是為無念。用即遍一切處。亦不著一切處。但淨本心。使六識。出六門。於六塵中。無染無雜。來去自由。運用無滯。即是般若三昧。自在解脫。名無念行。」勤學佛法,將經文應用在生活中,學習宣化上人所說:「眼觀聲色內無有,耳聽塵事心不知。」教育學生,要用心,但不能太上心,如何拿捏,是門藝術,需要足夠的智慧和時間歷練。盡力而為,隨緣自在。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