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信願念佛」—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
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」——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:印光大師,《印光法師文鈔全集》(包含增廣、續編、三編、三編補)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,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。以下為〈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〉,希望您細細品嘗,並落實於生活,調整心態,轉變人生!
相關文章連結如下,請多多分享流通:http://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3201188
釋普通疑惑(12) 論心性
原文:夫心者,即寂即照,不生不滅。廓徹靈通,圓融活潑。而為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之本。雖在昏迷倒惑具縛凡夫之地,直下與三世諸佛,敵體相同,了無有異。故曰,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。
但以諸佛究竟證得,故其功德力用,徹底全彰。凡夫全體迷背,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,於六塵境,起貪瞋癡,造殺盜淫。因惑造業,因業感苦。惑業苦三,互相引發。因因果果,相續不斷。經塵點劫,長受輪迴。縱欲出離,末由也已。
喻如暗室觸寶,不但不得受用,反致被彼損傷。迷心逐境,背覺合塵,亦復如是。
如來憫之,為說妙法。令其返妄歸真,復本心性。初則即妄窮真,次則全妄即真。
如風息波澄,日暖冰泮,即波冰以成水。波冰與水,原非二物。當其未澄、未泮之前,校彼既澄、既泮之後,體性了無二致,相用實大懸殊。
所謂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若唯仗性德,不事修德,則盡未來際,永作徒具佛性,無所恃怙之眾生矣。
故《般若心經》云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夫五蘊者,全體即是真如妙心。但由一向迷背,遂成幻妄之相。妄相既成,一真即昧。一真既昧,諸苦俱集。
如風動則全水成波,天寒則即柔成剛。照以甚深般若,則了知迷真成妄,全妄即真。如風息日煖,復還水之本體耳。故知一切諸法,皆由妄情所現。若離妄情,則當體全空。
以故四大咸失本性,六根悉可互用,所以菩薩不起滅定,現諸威儀。眼根作耳根佛事,耳根作眼根佛事。入地如水,履水如地。水火不能焦濡,虛空隨意行住。境無自性,悉隨心轉。故《楞嚴經》云:「若有一人發真歸元,十方虛空,悉皆消殞。」乃照見五蘊皆空之實效也。歸者歸投、歸還,即返照迴光,復本心性之義。
然,欲返照迴光,復本心性,非先歸心三寶,依教奉行不可。既能歸心三寶,依教奉行,自可復本心源,徹證佛性。既得復本心源,徹證佛性,方知自心至寶,在迷不減,在悟不增。但以順法性故,則得受用。違法性故,反受損傷。而利害天淵迥別耳。(正)歸心堂跋
譯文:心,即寂即照,不生不滅,無比空闊靈通,圓融活潑,為出世入世一切諸法之本。雖在昏迷倒惑、具足煩惱的凡夫境界,也徑直與三世諸佛,心體相同,沒有一點差異。所以說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
但是,諸佛最後證得了,所以自性的功德、力用,徹底顯露;而凡夫全體迷惑背離,反用這種功德、力用,於六塵境,起貪、瞋、癡,造殺、盜、淫等罪。因惑造業,因業感苦,惑、業、苦三個方面,互相引發,因因果果,相續不斷。經過微塵那麼多劫的時間,長受輪回。即使想要出離,也不可能。
就像在暗室裡撞上了寶貝,不但不能受用,反而會被它損傷。心被迷惑,追逐外境,背離了覺性,走入了紅塵,也是這樣。
如來憐憫眾生,為說妙法,讓眾生返妄歸真,恢復本有的心性。剛開始時,從妄境中去尋找自己的真性,然後知道全體妄境正是真性。
正如風平浪靜,日出冰融,波浪與冰都變成了水。波浪、冰與水,本來就非二物。在波浪沒有平靜、冰沒有融解之前,與波浪平靜、冰融解之後比較,雖然它們的體性完全相同,但是前後的相用卻完全不同。
這就是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的道理啊!若只是依靠性德,不從事修德,則盡未來際,只能永遠作徒具佛性、無所依靠的眾生了。
所以《般若心經》說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五蘊,全體即是真如妙心,但由於一向迷惑背離,就墮落到了幻妄的相中。既執迷於妄相,真性就看不見了,真性迷失了,各種痛苦都來了。
如風動則全水成波,天寒則柔水成堅冰一樣。以甚深般若召見年,就完全知道了迷真成妄,全妄即真的本來面目。如風息日暖,再回到水的本體。所以要知道一切諸法,都由妄情所現;若離妄情,則當體全空。
因此四大全失假像,六根都可互用,所以菩薩不起滅定,變現出各種威儀。眼根作耳根佛事,耳根作眼根佛事;入地如水,履水如地;水不能沾濕,火不能燒烤,虛空中隨意來往。境無自性,都隨心轉。
所以《楞嚴經》說:「若有一人,發真歸元,十方虛空,悉皆消殞。」這正是「照見五蘊皆空」的實效呀!「發真歸元」的「歸」字,是歸投、歸還,也是返照回光,復本心性的意思。
然而,要迴光返照、復本心性,非先歸心三寶,依教奉行不可。既能歸心三寶,依教奉行,自然可以復本心源,完全證得佛性。既然復本心源,完全證得佛性,才知自心至寶,在迷不減,在悟不增,只是因為順法性,則得受用,違法性,反受損傷,利害不同,天壤之別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