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《阿伯的話-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沒有人不會走的,時間到就會走,故凡事要隨緣;若執著生死,即是我相重、執心重,修行人則是做好該做的事,藉由各種機會將執心破除。」

 

「人為什麼痛苦,是因為被執念綁著;去四相,『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』是告訴您不要執著在事物相上面,否則只是徒增痛苦;若人不執著,心念才會廣闊,能在努力生活的同時也看淡生活,《金剛經》係講空相,不執著,不被綁住,來空空、去空空,成住壞空。」

 

這天假日非常早起,也不知道怎麼了,睡不太好。在誦完《金剛經》之後,騎車出門買早餐,騎在馬路上,看到馬路中央好像有一隻動物躺在那裡。因為剛才的車速稍快,且旁邊又有車子,所以沒仔細看清楚。等買完早餐,再經過這條馬路時仔細一看,哇!是一隻中型的老鼠發生車禍,現場只剩下這一隻老鼠被車撞後,躺在馬路中央,腸子還有一點露出來。

 

當下我心裡有點難過,也在想要用什麼東西,將老鼠移到路旁邊,避免再被車子輾過去。於是在機車內找到一條毛巾,便用毛巾將老鼠包起來,看著老鼠心裡念著佛號,原本想要放到路的旁邊,但又擔心被其他動物咬走,於是帶老鼠至附近的草叢內,埋了。

 

同一天,堂妹發訊息說:「嬸嬸在睡夢中離開了。」看到訊息的當下,心裡很悲傷,也很捨不得這位長輩離開我們。嬸嬸每天都用line發早安圖、晚安圖給我們晚輩,我們若看到line訊息時,也會回覆她,但她離開了,我心裡很悲傷。在幾天後,我告訴自己,應該為嬸嬸做點什麼事,於是開始每日為嬸嬸誦經,在這幾天裡,內心的悲傷不再那麼強烈,心情平靜許多,誦經真的可以帶給自己正向的力量,讓自己保持在一個平衡點,不因事件發生而陷入悲傷的情境太久,嬸嬸的離開,讓自己對生死的課題,似乎又多一點點感觸。

 

同一天內先看到老鼠死亡,再又得知嬸嬸過世,心裡同樣都難過,但難過的時間長短不同,所帶給自己的悲傷也不同。老鼠的死亡,我只想到避免讓老鼠再被輾過的風險,純粹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,看老鼠被車撞死,心裡小小的難過。而嬸嬸的死亡,在我心裡產生波動的悲傷,因為嬸嬸對我們晚輩非常愛護,我們感念在心,不捨她離開。

 

仔細想想,老鼠、嬸嬸、我們同樣生活在這個世間,雖以不同的面貌展現,但最後還是要離開這個世間,對於死亡是無可避免的。

 

在感情的世界裡,總有親疏遠近,與我們較親近的人或動物,當他們離開的時候,活著的我們就深感「分離的痛苦」,而這種痛苦,若一直深埋在內心,對於身心就是一種煎熬。

 

佛法的智慧就是讓我們可以在痛苦中,漸漸看清這世界沒有一成不變的,物質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只有隨順因緣去接受,不執著所見的相。也惟有佛法經典深入我心,讓漸漸淨化內心,才能真正看清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感謝阿伯的教導及《金剛經》帶給自己另一層面的省思。

 

(分享完畢)

 

有緣人在同一天,遇到路上的老鼠被車輾斃,與嬸嬸在睡夢中離世的生死事件,內心因親疏遠近的差別,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悲傷與難過。因平日與嬸嬸的互動多一些,因此對嬸嬸的離世,需要藉由唸經或較長的時間,才能平靜釋懷。

 

《阿伯的話-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過世的台語是『過身』,從這身換到別身,本世結束,換來世;修行就是要把生死置之度外,莫執著在生死裏面,否則會被綁死,反而無法出離,阻礙修行。若越怕死,就越容易死;若不怕死,則雖然最終還是不免一死,但心性的提升是無可言諭的。」

 

人,這邊生,那邊死;這邊死,那邊生。人的「離世」,只是換到另一個「空間」存在。當我們的修行真正悟到某個境界,就會看淡生死。如有緣人所言:「誦經真的可以帶給自己正向的力量,讓自己保持在一個平衡點,不因事件的發生,而陷入悲傷的情境太久」,但只是「心情平靜」、「悲傷不會太久」,尚未達到「看淡生死」的境界。

 

人有隔陰之謎,孟婆湯一喝,完全忘記投胎前的自己,因此世間人往往都容易陷入「認假為真」的幻境中。也因為如此,很少人能做到「看破生死」及「不懼生死」,對今生的種種萬般不捨,對生死仍有極深的恐懼。殊不知,現在讓我們「不捨」的關係、人兒、財富,最後終將「成空」,因為「有生有滅」、「生滅不已」,便是天地自然的法則。

 

人「離世」並非徹底消失,因為靈識不滅,只是離開這個「人間道場」,換到另一個道場,可能是地獄,可能是平民區,可能是「聚善所」,或享天福的「中天」。所以,每個人最後都會離開人世間,到另外一個處所,開啟另一段的學習歷程。當看透這個事實,自然就不害怕死亡。至於離世後會去哪裡,是由自己今生的作為所決定,這也是我們要趁在世時,努力積極行善、精進修行,才能為自己的來世,拼一個更好的處所。

 

世間是暫時的「一合相」,所有的事物,終將像夢幻泡影般幻滅。所以,投胎是讓我們「借假修真」,修除我相,去掉執心,萬緣放下。未來世是這輩子的果,努力將累世業力消除,好好佈施,徹底止惡行善,來世才會順利,不至於障礙重重。當我們最後修到「放下難捨的緣,尋回清淨的心」,便是真正的「看淡生死」,這也是佛教教育最終的目的與意義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南無觀世音菩薩!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2024_10_繁-(02)-106.11.05.jpg

2024_10_繁-(03)-106.11.05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