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
 

這陣子心情有很大的起伏,思索了很多事,對未來不知何去何從。幸好先生是我人生的善知識,每次我在學校遇到事情,說不想工作了,他從來都不阻止我,永遠都是支持我。已經退休的他說:「那我們日子就辛苦一點,我再去找份工作就好了。」

 

當我對自己的人生價值充滿懷疑,覺得走不下去的時候,他會傳各種勵志影片告訴我:「冠軍不是不會失敗,而是知道自己會失敗,但還是從中學會處理它,激勵自己,保持熱情,學會跨越難關。」感謝身邊雖然有人來磨,但也有人靜靜陪伴著我,度過漫長難熬的情緒低落時刻。

 

昨天有一位特聘教授來演講,她讓我們知道,看似每年都拿到國科會計畫的她,其實常常都被國科會拒絕,審查委員的理由通常都是:妳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。但她總是吸取委員的教訓,找到相關的專家合作,閱讀更多文獻,用誠意、勤學和改善後的計畫書,讓新的審查委員知道她是願意學習的,一再打動後面的審查委員給她機會,通過國科會計畫的申請。

 

她也分享了常常將自己的研究或計畫交給學生看,讓學生批評、指責她寫得有多不合邏輯,先生還笑她找罪受,但她讓我明白,成功者永遠都能接受別人的教訓,包含自己的學生。

 

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做研究,寫國科會計畫,目的是要拿錢、提升地位,但她做計畫的目的,是幫助病人改善病情和因生病遇到的困難。她說,因為她心中有一個目標和使命,所以即使遇到難關,需要花費許多時間,她依然充滿熱情。於是我思索著,我能夠像她一樣,找到值得研究,真正能幫助別人的題目,去投國科會計畫嗎?

 

之前原本我一直思索著要離職,做到明年約滿就走。可是最近不知道為何,陸續有些教授找我合作國科會或教學實踐研究計畫。有一位對人工智慧有研究的教授寫信,邀請我當她國科會計畫團隊講師,培訓學校護理人員,我從沒想過這樣頂尖的教授會來找我合作。因工作坊時她面無表情,我以為我講得太爛、太淺白,沒想到她告訴我,覺得我之前工作坊的內容很實用,還很訝異後來竟然沒有任何人找我合作。

 

有的要我當共同或協同主持人,因為我之前講的東西對她有幫助。幸好我當初為了大部分沒有付費版機器人創建權的人,臨時花了非常多時間學習、訓練免費機器人,納入教學內容,雖然因此導致演講口頭準備不夠充份,但也讓來上課的人真的做出東西,學到了有用的知識和成品。也因為老師們使用發現對研究或臨床幫助很大,願意持續開發新的機器人,也想找我合作。

 

當別人國科會和教育部計畫的共同主持人、協同主持人都是無償服務。但如果做這件事對別人有幫助,真的能讓某些人,可能是病患,可能是老師或學生受益,那就有意義。當然做這種事有時候忙得要死,累到不行,好不容易做好的東西,被拋棄或被整碗端去,無名、無份也無利,有時候會很難過。但人生的路從來都不會白走,努力過的經驗,終會成為我身上紮實的養份,帶得走的能力。

 

我也逐漸理解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著、期望和標準。當自己沒有辦法與對方獲得共識,那就學六祖大師「合掌令歡喜」。來找我幫忙的人,只要我放下「利己」的心,改為佛菩薩「利他」的心,那什麼事都不是麻煩事,樂於助人且不求回報,是佛菩薩的本心本性。工作即是道場,用善念助人,交人、交心,何嘗不是一件美事。

 

最後,因為來找我合作的人,希望發展長期團隊營運模式,看似不是隨時可結束的,我如果答應了,好像就走不了了。為什麼在這個我想提離職的時間點,出現一些人來找我合作呢?該不會是暗示我留下來吧!所以我就請示了,開示結果就是要我繼續留下來。因為我已解開自己的心結,而且今天找到自己覺得很有意義,符合我期望的國科會題目,所以面對這個開示,也就欣然接受。

 

最後我想說,無論別人怎麼看待自己,那是對方的價值觀,不代表我就是那樣的人。也許現在我表現真的不夠好,但我樂於學習,所以我可以持續進步。我的價值由我自己決定,不由別人的嘴巴決定。努力做好本份事,唸經銷業勤渡眾,常懷感恩善良心,生命隨處是渡口。

 

分享完畢

 

生命不會永遠在順境,通常逆境才是常態,學佛的人與一般人不同之處是逐漸不被外境所惑,做到順境不起貪戀,逆境不起嗔恚。遇到境界來考,要如如不動,如果每次遇到什麼挫折和羞辱,都心起瞋恨與悲傷難過,就是自心向外攀緣所致。《六祖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:「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。貪愛塵境。外緣內擾。甘受驅馳。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。種種苦口。勸令寢息。莫向外求。與佛無二。故云。開佛知見。」學佛要學如何放下煩惱,努力做事,隨緣自在。做不好,重新學,直到做好。

 

學習不好或是能力不足的時候,很容易遇到別人的輕視、嘲諷、責備,接受這些提點,讓它成為鼓勵自己向上的動力,而不是自怨自哀或怨天尤人。別人對自己不好,您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思考:

 

一、過去世與對方未結善緣,因此對方會來為難自己,那我們要努力做好,對對方好,在這世與對方結善緣,如果能唸經把業力解開,再補善緣更好。

 

二、每個人都有不同生長背景和累世因緣,業力深淺,福報多寡,生長環境和教育,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與行為。當別人做錯,對自己有惡意,要將對方看作磨練與考驗我們心性的貴人,讓我們知道自己面對逆境的心念,是否能忍辱。「他造他的業,我修我的行。」堅持做對的事。依然給對方善良且正向的回應。如果做不到,要懺悔並改過。

 

三、學習不去評價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。六祖惠能大師給惠明將軍修法的提點是:「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」到給神會棒喝告誡:「吾之所見,常見自心過愆,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是以亦見亦不見。」都強調不要去看別人好壞,要反求諸己,反省自己內心是否有過錯要改。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心念與行為,不是不停向外觀望他人行為對錯,給予評價。只要試圖與他人爭論對錯,就會起嗔心,也就迷失在四相中,失了道意。

 

簡言之,生活或工作,面對難題,不要逃避,要堅持做對的事,而不是容易的事。凡事多為別人著想,用真心與直心努力修行,時時善護念,則菩提果自成。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!

 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
南無韋馱菩薩

南無伽藍菩薩
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
2024_10_繁-(04)-106.11.05.jpg

2024_10_繁-(05)-106.11.05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牟尼精舍 的頭像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

    牟尼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