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同一位有緣人分享,來文照登:
分享一
父母均已87歲。因父親從高處墜落,壓到母親,致使母親全身癱瘓。父親自責在心,常在話語中說,當時如果不是因為怎樣,就不會這樣, 一直要母親多運動,才能動起來。但是,母親一聽就煩,就生氣。
父親因內疚,而不斷倒帶說著過去的不幸。母親因承受痛苦,不想再去回顧那段不堪的折磨,彼此內心都有一團解不開的結——為什麼是我?當內心執著於此,就容易被外境牽引。對於父親來說,過度的自責不僅不能走出泥沼,也更加深母親的痛苦,不如轉換心態,專注於講讓母親心情更舒適的話語。對於母親而言,困在不能動彈的牢籠內,她能理解父親的愧疚,只是不想聽到父親一而再、再而三的自怨自艾,但也許也能轉化心態,將這不想聽的內容,幻化成梵音、海潮音。
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煩惱暗宅中,常須生慧日。」老病交煎的黃昏歲月,是最殊勝的修行道場。如能萬緣放下、一念不生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不再執著於過去的遺憾,專注於如何在當下付出愛與善意,放過對方和自己,癱瘓床榻便有解脫自在,自責話語便現法音清流。感恩。
分享二
父親因假牙磨得牙床浮腫,難以進食,我請假陪他去看牙醫。父親的視力已近乎喪失,每一步走得小心、蹣跚。牙醫打了麻藥,將父親口中僅存的兩顆門牙殘根拔除,再打磨假牙後,說明天應該可以順利咀嚼。
父親曾以他堅固的牙齒為傲,青梅子到口中照樣咬碎,如今視茫茫而齒無存。雖說這是人的必經過程,但仍有「色身無常」之嘆,無法抵抗歲月的引力。然而,若執著於「年老色衰」這個表相,則容易生憂、起悲,陷入無謂的痛苦之中。《六祖壇經》:「心迷法華轉,心悟轉法華。」若能轉念,便能理解這不過是自然法則的必然,無須抗拒,反而應當把握當下時光,以自在心面對生命的流動。
齒落、眼茫雖然為父親帶來諸多不便,但並沒有引發他的抱怨,他每天還是努力、盡心的陪伴家人,服侍結褵60幾年但四肢癱瘓的老伴。晚上他總會大聲地唸誦《心經》一遍,祈求菩薩能給妻子和他自己力量,度一切苦厄。
在陪同父親就醫的過程中,體悟到了世事無常,但心若無住,則無論順境或逆境,都能自在安然。我學著不因父親的年邁而感傷,也不因自己能做的有限而焦慮,就只是單純地去做子女應該做的事——陪伴、同行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修行不在遠方,而在每一次的扶持與關懷之中。感恩。
(分享結束)
有緣人的分享充滿濃濃的不捨。有緣人的父親捨不得妻子受苦,而將那份捨不得和內疚,化為叨叨絮絮的言語,和不離不棄隨侍在旁的陪伴。有緣人的母親捨不得先生內疚、難過,所以聽到先生的自責言語,就會用生氣來阻止先生。
有緣人的母親捨不得離開這個她一手拉拔、看顧的家,捨不得家人難過,無法斷絕世間的情愛,所以即使困在痛苦的癱瘓軀體中,還是咬牙硬撐下去。有緣人同樣捨不得父母受苦、老去。但如果能把這些捨不得,化為智慧的行動,努力誦經銷業,來報答對彼此的恩情,或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。
以下引用自《人間佛教的經證》:「佛教認為孝順有不同的層次:一般的人對父母甘旨奉養,只是小孝;功成名就,光宗耀祖,使父母光彩愉悅,是為中孝;引導父母趨向正信,遠離煩惱顛倒,永斷三途之苦,是為大孝;視三世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我母,盡一切力量,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,才是最無上的至孝。」(引用結束)
佛陀當年看到世間的生老病死苦,為了解決眾生的痛苦,發心出家修行。佛陀告訴我們,人生在世有八種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。如何破除人生八苦?簡單講就是「看得開,放得下」。
當我們對生命和肉體越是執著,就越是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,越是想要和相愛的人相守在一起。但是請記得「三界是火宅」,在火宅當中,就算人們努力想求得安樂,歲月流逝、生命無常、肉體脆弱、念頭生滅,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偷偷地侵襲我們。
人生在世,情關難過,情關包含親情、友情、愛情。《阿伯的話—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:「感情,是人生歷鍊的一部分,一生說長不長、說短也不短,感情不想放,還是得放,這是宿命,每個人都會經歷的,所以要學習去面對。」、「修行要到位,不論是親情、愛情、友情都要看得開,要居高臨下,看待這世間所有暫時相聚的一合相。」
看得開,放得下,才能解除痛苦。如何才能「看得開,放得下」?佛菩薩教導我們,要多唸經、布施。唸經開智慧,布施增福報,當世人願意用智慧與福報報答父母的恩情,那些濃濃的不捨,就會化為深深的祝福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。南無阿彌陀佛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